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至闲话山野土菜(1)

(2008-12-21 15:38:19)
标签:

缙云

土菜

土面

敲肉羹

休闲

分类: 生活轨迹

冬至闲话山野土菜(1)

 

我记忆中,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来没有像山里面这样隆重过。

 

记忆中的冬至,只是太阳飞吻南回归线的一个标记。自此以后,光明越来越多,黑夜越来越短。某个地方的一句谚语,原话我记不得,大意是过了冬至,每天可以多纳一根线(指纳鞋底),这倒不愧是一种乐观的看法。有人会悲观一点,把冬至当作最黑暗的一天,这也没什么错,这一天的白天最短。有的地方还称之为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走夜路。

 

山里的习俗,冬至日要多吃,吃得越多越好。这天吃饱,一年不愁;这天要是没吃好,一年都得挨冻。所以呢,我中午就跑到梅姐家去蹭吃了。

 

梅姐有一手享誉山内外(目前还没有跨海)的好厨艺,我也记不清到她家蹭了多少顿饭了,所以一个电话,我就蠢蠢欲动。

 

到了梅姐家,满桌的菜已经上齐,一圈十来个人就差我了。今天最重要的是包子——这里冬至日一定要做的,各种馅的都有,由于是梅姐亲手做的,那味道自然不错。那么大的包子,有的人竟然吃了五个!

 

一碗黄酒下肚,大家的话题就多起来了。由于有我这个外乡人在,当地的土菜依然是永不落幕的话题。(好像我这个人很贪吃似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更多的是好奇心。)

以前有几篇博文都提到了这山里的土菜,今天把这些内容再温习一遍,将来哪一天不方便吃到这里的土菜时,也可以拿文章来解解馋。(怎么还是个贪吃的模样?)

 

土面

第一要说的是土面,因为我吃得最多。每年十月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做土面,用山里自产的面粉,按比例兑上盐,加水揉活。盐的比例和水的比例都与气温和湿度相关,相当的讲究,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然后作成面饼,沿边切成一根长面条,再搓成手指粗,绕挂在竹竿上,再扯成1.5—1.8米左右的细面条(看起来也可算拉面的一个分支?),晒干即成。吃的时候,先将青菜、香菇、冬笋、肉片等炒好再和面条一起煮。由于面条本身有盐,所以煮面时不用再加盐。土面风味独特,口感很好。我自己则发明了一套更简单的吃法——当然是懒人的吃法:回家一边看电视,一边烧小半锅水,开了以后放一把面(要比买的挂面多一倍,因为土面好吃),煮熟以后继续闷到电视打广告(管它多长时间,土面容易熟却又煮不烂),再捞上来,不用面汤,加点醋和酱油就可以开吃了,特别润滑,连吃一个星期也不觉得腻。这种清水酱油面也只有这山里的土面和山里的水才能做出来。

 

敲肉羹

刚开始听到敲肉羹这个词我也很惊奇,看到这道菜的时候更惊奇。敲肉羹和土面一样,是绝对价廉物美的好东西(其实山里的土菜都是价廉物美),只是加工很复杂。首先用红薯(山里叫番薯)晒干切块再打碎,加水揉洗,让淀粉溶入水中。用布沥出来,渣去掉。再静置,直到淀粉沉淀,去掉上面的清水。把淀粉晒干,变成粉末状,就可以储存起来。吃的时候,切瘦肉片和着这番薯淀粉,用木槌敲,直到肉敲烂并且和淀粉完全混合,再加水煮,边煮边搅,直到成为糊糊状。(看过了加工过程才明白这道菜为什么叫敲肉羹,原来就是用木棒敲肉。)吃起来自然美味,往往一碗不够,再来个两三碗的,权当主食吧,也没关系,山里多的是。

 

野猪肚

野猪肚在山里算高档货,卖到酒店都是上千元一斤。山里有不少野猪,甚至有人抓了野猪到集市上卖。我几次爬山,看到一片一片被刨松的土地,经人介绍才知道这是野猪巡山拱草根的作业现场。不过这里山多,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山上亲见野猪,但从痕迹上看我们相距不会太远,我想相聚也不会远。当然,遭遇野猪也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要看野猪对你的态度,野猪的攻击力不亚于老虎。野猪不怕毒蛇,甚至爱吃毒蛇。山里最毒的蛇碰上野猪,往往会成为野猪胃里的填充物。而毒蛇的余威又让野猪的胃壁经历一次生死考验,每一次考验就会留下一小片发黑的痕迹。所以选野猪肚,一定是挑发黑的,黑点越多,说明这头野猪越勇猛,这幅猪肚也就越贵。不过我对山珍海味并不感冒,吃了几次猪肚,并非没齿难忘。出于保护野生动物起见,大家知道就好,用不着亲尝。(当然,也可以节省我一些银子)

 

地衣

06年初第一次来缙云山里看到这道菜,惊呆了,这是我小时候才吃得到的菜,这几十年来一直绝迹,甚至在老家也找不到它的痕迹。这道菜山里的名字我叫不来,在老家我们叫做地脸皮。每年夏天雷雨过后,半山坡上都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一片片黑色的东西,属于地衣类,吃起来清香可口。在争取不饿肚子的年代,这可是好东西,所以每次雨后寻得三五片的欣喜之情至今难忘。没想到在这山里还经常可见,被当作家常小菜在每家每户的菜锅里翻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