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轨迹 |
朋友离开古镇时托我给他的家人邮寄两封信,空信封而已,以纪念他走过的足迹。
来到小店,“老板,买两张邮票。”多少年没买过邮票了,我猜想邮局一定恨死互联网了。
“一块钱一张。”
“我买八毛钱的。”如果没记错,寄平信从8分涨到两毛再到八毛应该有些年头没有调整了。
“一块。”老板很坚决。
“一块钱两张?”我有点犯迷糊。一块钱两张有可能。十年前我陷入集邮狂热中,知道新邮一直打折贱卖,经常是对折,连小型张也逃不了这个厄运。
“怎么会呢!你卖我啊!我进价八毛,一块钱还不能卖?”这是小店老板对毛利的基本追求。
除了买早期的纪特票文革票JT票,我还没有溢价买过寄信用的邮票。现在这个行情怎么啦?我敢打赌,自从97年疯狂过之后,邮市就没有真正反弹过。
想起尹大虾,硕士时的室友,从那时开始教育我集邮。本来我就爱好集邮,对自己的三本邮册上的邮票能够一一道出它的来历。在尹大虾面前,这是小儿科了。他能把新中国从老纪特到最新的邮票背个遍,这不算,每套邮票的价格他也给你兜个一清二楚,而且还是实时行情的。据我观察,他的博士硕士期间,每天跑邮市的劲头比电机的VVVF研究要高得多。受他的熏陶,我从集邮变成了买邮,并在他的一手操办之下,变成了倒邮。先是一本一本的买,后来是一版一版的JT票一盒一盒的小型张原包装买,再后来是一箱一箱的邮资片往宿舍扛。最多的一次,我们扛回17箱,从汉口打了两个的士回关山。
有老师傅指导,我也小赚了一点。不过博士一毕业,正逢邮市巅峰过去,看着还留下的几十本邮票及两箱风光邮资片从多赚到少赚到大亏。算了,用成本法记账吧!省得红字满天飞。今天,这些历史投资还沉睡在一个小县城里。100年以后,绝对值钱,我自我安慰。
“不贵不贵。”从老板手中接过两枚邮票,集邮的真情、炒邮的狂热都已离我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