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雪域高原,又想起仓央嘉措
元旦过后,出差去了西藏,那里是人间接近天堂的地方,是我心灵的圣地。那里有高山雪域、慷慨的阳光、纯洁的天空、神秘的虔诚。那里的的布达拉宫,在它高高的红墙后面,仿佛还能听到转动经筒的梵音,经年累月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我在圣洁的雪山下,在雄伟的寺院外,很自然又想起了仓央嘉措,想起他留在时光中的苍凉与深情。于是,我就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土地上,试着寻找他的前世今生。
无情的岁月,虽然早已更替,可仓央一直和这块土地在一起。那里,天还是那么蓝,地还是那么静,五彩的经幡,洁白的哈达,玛尼堆的传说,从来都未曾停歇……
走在拉萨街头,顶着蓝天白云,我寻找着仓央嘉措,追忆着他的离经叛道和隽永的深情。
我已习惯了世人对他的褒贬,熟知针对他的各种分歧。有人说他纵行任性、放浪不羁;也有学者说他慈善为怀、戒体清净。有人说他留下的不少情诗是以讹传讹,冒名顶替;更多的人相信那就是他的诗,是纯净的“天上的歌,人间的情。”
可我,一直情愿他就是那个传奇中的一代情圣,相信他是真正倾心于一个女子。这样的仓央嘉措,也许少了身为达赖而有的那种“崇高”与“神圣”,却是潇洒融入俗尘,化身宕桑汪波,虽然是一种离经叛道,却更加贴近了我等俗人。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一次读他这两句诗时,我的眼睛是湿的。全诗通篇没有一个“爱”字,却感觉有一种穿越轮回的情非得已,化作了久远的叹息。它也让我了悟:世事难两全,自古如此。
仓央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与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样,将人生种种得与不得的苦楚,将世间无法握紧的爱与情,虔诚地求教于苍天,叩问于世人。只可惜,他们寻破一生心,问
过三百年,依然是令人扼腕而又一直无法回答的问题。
仓央嘉措留下的那些情诗,感染了每一个藏族子民,亦感动了三百年来许许多多的尘世灵魂。我对西藏,一直都怀着深深的敬意,也许就是因为向往这片热土;或许是为了那些凄美的故事;也许是为了那个叫做仓央嘉措的人;也许是为了安放寂寥的心事;也许什么都不为,只因了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走进西藏,在刚刚到来的新年里,安静地匍匐在世间这些最美妙的情诗里,想再次解读这位雪域情圣,细细读他经卷下的惆怅,读他灵性下的那颗红尘之心。
我喜欢仓央嘉措,朝拜在他的法座之下,并非因为他的慧根,而是因为他最终选择了辜负如来,不负爱心。他用这份爱,敲醒了世人的暗昧昏沉,完成了最好的修行。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写的这两句,直到如今,仍然是天问。于是,后来便有了徐志摩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便有了许多人的半世流离。
三百多年过去了,布达拉宫门前的转经筒,转了一世又一世。多少风风雨雨,都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已无迹可寻。可是仓央嘉措和他的爱情,却依然还如漫山遍野的格桑花,一年又一年地盛开在青藏高原上,彰显着他的那颗爱心,慢煮着岁月。
身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没有得到应有的政权,为人为佛,他无从选择。当他行至青海湖失踪的那一刻,一切关于他的故事便显得格外凄美,让人落泪。
从“这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到“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个男子,在他孤寂的世界里,用最真的心性,刻画了入骨的深情。同时他也让世人明白了,任何绝世的才华,都不能摆脱命运的无情。
浅行红尘,余香已散尽。蓦然回首,会发现生命中除了爱,其它的都是行李。于是,我便经常敲打心灵,不为取舍,只愿在布达拉宫下,能够寻着仓央,窃听他的心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