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红楼梦,一直读到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本《红楼梦》,一座城,一个朝代,一个制度,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个大观园,一群年少的孩子,一个个青春的梦,形成了千古红学,也有了千百种解读。
说起红学,算是一门大学问,有那么多大家学者,百家纷纭,至今仍然未能统一。作为一本小说,不用提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只要认真读了,无论再严苛的批评家,都会给它肯定,都会赞同它深入人学,洞穿人性,泽被后世,名垂古今。
红楼梦虽然写于清朝,但并不局限于某个时代。它有着自己的明暗色彩,有着自身的欢乐与悲戚,它可以在时光长河的任何一处靠岸、亦或继续航行下去。
粗略估计,也有七八年没读它了。我说的是通读,包括不怎么喜欢的后四十回。这五六年间,为某目的,有时也会翻上一两页,或者会细读一个特定的章节。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站在板凳上从父亲的书橱里找到的。那时读起来很费劲,不仅是因为许多字不认识,绝大部分的诗、词、吟、诔,也是读不懂的。
从小就听父亲说,《红楼梦》是中国的伟大名著。可我第一次把它从头读到尾,竟然没有读出什么东西。贾府上下的三六九等,大观园的繁杂喧闹,就是我的全部认识。
读初中时,利用寒暑假又重读了一遍它,比以前看得要细一些,记性也比较好,有些人物的对话能熟悉到张口就来,也能熟练地背诵《葬花呤》等一些诗词。
我年轻时看《红楼梦》,父亲没有什么反应,只是淡淡说:“最好能多看看注释。”遵照父亲的话,我读了许多注释,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这本小说的渐进认识过程,也让我享受了读书的乐趣。
教我们高中语文的老师,也喜欢《红楼梦》,讲起来总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记得他绘了一张《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我很喜欢,硬是把它全部记在了脑子里。
高中时,我从《红楼梦》中,慢慢懂了一些黛玉的诗,黛玉的梦,黛玉的泪。当重新读到她与宝玉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时,一种感悟油然而生:初见时,宝玉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黛玉说“何等眼熟到如此”,这两句话,注定了他们千古的痴情。
在大学图书馆里,经常坐我旁边那个女生,谈到《红楼梦》,她总是十分厌恶薛宝钗,独爱林黛玉。她对林黛玉的每首词都很痴迷,经常在纸上默写《唐多令》、《葬花呤》,并在旁边画上一些飘飞的柳絮。她哼唱《枉凝眉》时,我看见了她的眼里有泪水。
大学毕业后,也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戏剧……但我时不时还是会读《红楼梦》,或者读《红楼梦诗词谶语释义》,这对我理解《红楼梦》有很大的裨益。
这些年,也陆续买了一些《红楼梦》的书籍,光不同版本的原著(包括石头记)就有好多种。客人来时,有的会表现出赞叹和惊讶,他们不知,这都是我自己虚张声势。
现实中,我不想也不愿把任何一本书当作研究对象,我明白自己几斤几两,无非,骨子里深藏着“喜欢”二字。我只是钦佩《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钦佩它的无可逾越。
一部《红楼梦》,让我从小读到今,看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明白了真真假假与物是人非。只不过,一直没悟透红楼中最神圣的情感——爱与爱情。难道仅仅是风花雪月?难道仅仅是几片残红在风中飘零……“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千言万语要说。我觉得《红楼梦》就像一座宝库,一般的人未必都能看到底。这不,有的看见“易”,有的看见淫,有的看见缠绵,有的看见反叛,有的看见宫闱秘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半亩花田,在岁月里种花,种树,种光阴。每一个爱上《红楼梦》的人,都有各自的痴迷,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也只有自己知道个中的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