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了又读的《红楼梦》

(2018-07-19 09:11:10)
标签:

红楼梦

诗词

枉凝眉

巅峰

滋味

分类: 朋友们喜欢的文章
读了又读的《红楼梦》                    读了又读的《红楼梦》

   一本《红楼梦》,一座城,一个朝代,一个制度,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引得多少读者潸然泪下,又引得多少读者愤懑不平。有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话似乎有些武断,但也不无道理。
   说起《红楼梦》,不用说它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者,也不用提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单就小说本身,只要认真读了,无论再严苛的批评家,都会给与肯定,都会从中找到喜欢的章节和故事,都会发现它无穷的魅力。 
   我第一次读的《红楼梦》,是站在板凳上从父亲的书橱里找到的。是个线装本,读起来很费劲。不仅是因为许多字不认识,绝大部分的诗、词、吟、诔也是读不懂的。
   未读之前就听父亲说,《红楼梦》是中国的伟大名著,因此一直就有敬畏之心。可我第一次把原著从头翻到了尾,尽然没有读出什么东西。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我的全部认识。还有就是觉得宝姐姐有些可恶,宝哥哥喜欢林妹妹。
   那时我读小学,对《红楼梦》就只有这样肤浅的认识。不过我写的作文,经常会作为范文朗读,老师说是我父母辅导得好,其实,《红楼梦》才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
   读初中时,会在寒暑假里重温《红楼梦》。因为看得多了,有些人物的对话我能熟悉到张口就来,也能熟练地背诵《葬花呤》等一些诗词。
   我那时看《红楼梦》,父母没作什么反应,只有父亲淡淡说:“最好能多看看注释。”父亲的话是对的。因为读了一些注释,弄清楚了许多典故,理解了曹雪芹引用这些典故的意图和用心。也让我对《红楼梦》这本书,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渐进的过程,也让我享受了读书的乐趣。
   教我们高中语文的老师,每当讲起《红楼梦》,也总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记得他绘了一张《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我硬是把它全部记在了脑子里。
       读了又读的《红楼梦》
   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经常与我邻座的,是个能滴出水来的漂亮女生,她十分厌恶薛宝钗,独爱林黛玉。她对林黛玉的每首词都很痴迷,经常在纸上默写《唐多令》、《葬花呤》,并在旁边画上一些飘飞的柳絮。她哼唱《枉凝眉》时,我看见了她眼里的泪水。
   大学毕业后,闲暇时光也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戏剧……但时不时还是会读《红楼梦》,不过已不只是满足于情节了,好像更喜欢其中的优秀诗词。后来又得了一本《红楼梦诗词谶语释义》,对我理解《红楼梦》有着很大的裨益。
   再后来,又读了周汝昌的《红楼真梦》、俞平伯的《读红楼梦随笔》、王蒙的《活说红楼梦》等。这些书,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了它的文学高度,永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的艺术成就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学的巅峰,无可逾越。
   一部《红楼梦》,让我从小读到今,看尽了人间悲欢离合,真真假假,最终物是人非。觉得贾家的荣辱盛衰,从繁华到衰败,也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书中的许多人和事,除了可悲可叹,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反思,正是那个时代的腐恶造成了一桩桩悲剧。
   当然,反映红男绿女的《红楼梦》,少不了也要描写男女之间的“那点事”。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做过多纠缠,只是隐晦地埋下伏笔,总是“于无声处有惊雷”,一带而过,有些看似闲来之笔,却又让人意犹未尽。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千言万语要说。”我也觉得,《红楼梦》就像一座宝库,未必都能看透。这不,有的看见“易”,有的看见淫,有的看见缠绵,有的看见反叛,有的看见宫闱秘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半亩花田,在岁月里种花,种树,种光阴。每次合上《红楼梦》,依然留恋着“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更觉得,每一个爱上《红楼梦》的人,都有一种痴迷,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而且,这种痴迷,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个中滋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