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经典,岁月便花香满径
近来,喜欢看央视的几个文化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它们的出现,让眼花缭乱的电视荧屏,多了一股清新气息,少了许多花红柳绿。
这是一个躁动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一片快乐之地,用以安放疲惫。现实的生活,多是风雨兼程,什么文化,什么经典,基本无暇顾及。可是,坎坷岁月里,我们又多么需要有一种力量,用来拯救自己。而文化与经典,无疑就是获取这种力量的途径之一。
世界上的经典,林林总总,涉及各个领域。海明威用心血写就的《老人与海》,阐明了如何与生活及命运抗争的真理;果戈理用激情创作的《死魂灵》,道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蒲松龄用民间传说编撰的《聊斋志异》,勾勒了一个个人鬼的传奇;巴尔扎克洞察世事积弊后写下的《人间喜剧》,辛辣地揭示出了种种社会现实……
这些经典,也包括我们先秦诸子的文章,包括唐诗宋词。这些经典,大都讲述着天理、人伦,阐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从小就试着阅读它们,就像独自行走在光阴的巷子里,有时会寂寞,有时会脆弱,有时也会触碰到最真实的自己。
绵长的光阴,柔软而细碎,总在生命中暗香盈袖。小时候读经典,虽是懵懵懂懂的,却也带给我许多美丽。当我脱口能咏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随口能说出三国水浒的一些故事时,说明经典于我,一旦入了眼,即便刹那,也是永恒。
我读经典,习惯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次阅读就会被深深吸引;另一类是,第一次读会感觉读不下去,比如《百年孤独》就是这样的。
前不久,朋友说他家有一本《百年孤独》,据说是一本好书,但他实在读不下去。知道我喜欢书,他说想送给我。我告诉他,我有一本,而且已经读过。他问,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好?于是,我就和他简单地聊了聊,说了一下我的感觉。
读第一遍时,也被书中相同的姓名、无数的倒叙、插叙搞得晕头晕脑的,花了不少精力去搞清人物关系和故事逻辑,的确有些读不下去。读第二遍时,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创作背景上,很快被书中那些孤独轮回的宿命所吸引,方才发现了它的魅力。
我同时告诉他,不同年龄,哪怕读同一本经典作品,也会领会到不同的深意。上大学时,第一次读《围城》,我把围城仅仅理解成是说婚姻,因为第三章中有一段家喻户晓的话:“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重读《围城》,是十年之后,更深地理解了钱钟书先生。感觉他是通过方鸿渐的经历,想传达出对生活的广泛哲思,于是恍然大悟——原来人生也是“围城”。
这些年,独倚光阴的门楣,也读了许多官场、商道和都市小说,读了许多时尚类闲文,读了许多纪实类的作品,不觉有些浮躁和审美疲劳的感觉。于是,在这浅夏如诗的日子里,闲来无事,便站在一壁书橱前,搜索那些被冷落了的名著。
信手取出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八二年的版本,散发着陈茶般醇厚的香味。开篇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旁边还有我当时写的批注:“暗示了当时俄国贵族腐朽与没落的趋势。”读着托尔斯泰,时不时会邂逅我蝇头小字的旁注,甚至还有即兴写下的读书笔记,不由也惊诧于当年阅读的精微与细致。
我之所以这样阅读经典,皆因它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的文化宝库。也因此,十分欣赏美国的教育,他们为中学生列出了二十几部必读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爱默生的《演讲集》……
现在不少人说,成名要趁早。我以为,对于经典这门必修课,阅读也要趁早。经典,字字珠玑,可以丰富人生和我们的心智,可以在生命的青山绿水间,种一份恬静和诗意。
我相信,读一读经典,岁月便会花香满径。只是,红尘终是太深,并不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谁知道,现在满世界声色犬马,究竟还有多少人能抽时间读点经典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