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春日一壶茶
清晨迎着阳光,春天张扬得熙熙攘攘。感谢这美好的一天,带给我这份春日暖阳。
春日里,天很高,云很淡。闲暇时,喜欢泡一壶茶,倚在窗边看天上的云彩,看那一抹柔柔的蔚蓝。喜欢这样的时光,一个人,一壶茶,静静的坐在阳光下,忙里偷闲。
春日里,夜的颜色很亮,淡蓝色的妖娆。月光下,想起辛弃疾的残章断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背着诗,饮着茶,轻抚斑驳的光影,氤氲一纸流年。
一卷书,一阕词,一弦琴,一盏茶,这些日常的琐碎,一直随岁月流转。尤其是喝茶,如果对它入了心,就会体会到它的妙处,内心便会慢慢抵达春暖花开。
喝茶,看似清汤寡水,不少人却十分讲究茶品茶盏。比如《红楼梦》中的妙玉,泡茶的器皿是海棠花式的填金茶盘,上面放着成窑五彩小盖盅,茶叶是洞庭湖的老君眉,泡的是旧年的雨水与雪水。那种曼妙的精致,的确让饮茶潋滟生香,让生活风雅万千。
喝茶的一些讲究,从我们老祖宗开始,已经流转了几千年,传承了几千年。它不仅体现了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让无情的岁月变得明媚温婉。
对于中国喝茶的历史,我知之不多,但知到茶史第一人是陆羽,字鸿渐。之所以记得,是因为想起钱钟书《围城》里的男一号方鸿渐。都为鸿渐,但时代、意境全然不一般。据说这陆羽煮的茶被唤作“渐儿茶”,于是便有了“世有渐儿茶,而禅师在何处”的故事流传。
现在社会上,许多商人也讲究喝茶,并充分利用了茶的文化。当他们把茶加上“历史”的标签后,一晚上,就能让你喝出五千年文化,喝出天价的茶来。
好在,我心里的茶,无所谓贵贱,适合自己的口味就喜欢。去年,妻子从云南带回来一袋“糯米香普洱茶”,才十几块钱一斤,入口甘滑,入喉软甜。这让我突然想到了友情,觉得与茶十分相像,不一定要百年普洱、届前龙井,只要一份清淡与久远。
现在有不少人提倡茶道,说是能饮出茶的高尚来。我喝茶,从来没有刻意把它当回事,更没有研究过什么茶道。只认为,泡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放茶叶、倒水,就可以了。我们一般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深奥、如此复杂。
世间老百姓的日子,大多是波澜不惊,平平淡淡。但俗世红尘中,人生与茶却有着不解之缘。茶有两种姿态:沉,浮。饮茶人也有两种姿势:拿起,放下。
一缕茶,一杯水,最终混成了一段流芳千古的文化,囊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比如人与人的相交,有时咫尺,有时天涯。这就好似泡茶,适量的茶碰到适合的水,又遇到适合的人,这茶、这水、这人,因缘而得以相逢,才使得人生快乐逍遥。
张爱玲与胡兰成,奢望能有一份岁月静好,能有现实安稳的感情,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她与他,就像是一盏茶的缘分,未曾转身,心念已远,茶香已凉。
这世间,缘分如茶,人走茶凉,终是生命的寻常。生活中,能陪你喝上一杯茶或是几杯茶的人或许很多,而能陪你将生命的一壶茶喝到鹤发苍颜的人,终究少之又少。
闲暇时,我喜欢一边看书,一边喝茶。一会儿端起茶杯又放下,一会儿拿起书本又放下。久而久之,便有一些感悟:原来喝茶与读书,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也就像喝茶与读书一样,不过是拿起和放下罢了。
佛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不必百般需盼。那么,我喝眼前的水,品手边的茶,不管或浓或淡,都安放在光阴里,陪着年华老去,又何尝不是一份优雅。
春天来了,最浪漫的事,就是能陪朋友聊天喝茶,在花红柳绿中,享受这水写的文化。
其实,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喝什么茶也无特别讲究,只要适合自己的茶便是好茶。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沉浮之间,就能品味出一种禅的文化。
一壶茶,道家看到的是气,佛门看到的是禅,俗世只是朴素的喜爱。春日午后,我与一壶茶对视,茶说,这一生我们都在路上,今生相逢,恰好你来,恰好我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