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书店
周末陪妻购物,去逛天街。好久没有来了,发觉这个寸土寸金的商业街上,竟然开了一家叫“美乐”的书店。妻说要去买东西,我便走进这个有点文化气息也有些典雅古朴的读书空间。厚厚的窗帘外面就是闹市,这里却是一方世外桃源。随便找了一处角落坐下,选取一本装潢精美的书来读着,庆幸在这闹市里,有了一个停歇的驿站。
喜欢书的人,大抵都喜欢书店。这家老板应该也是喜欢书的人,才能这样执着地打理这个空间。尽管我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读书人,可看到书店,总觉得是人生躲雨的屋檐。
自从认字读书以来,就有一种充实感。流连人间,难免会有各种遗憾,我却都在书上找补了回来。我性格中的执着和专一,都在买书、囤书、看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因此,家里的书橱便被各种各样的书籍填满。有的看了很多遍,有的仅仅摆在那里,从来没看过,大概今后也不会看。虽如此,但看见满橱的书,还是会有一种满足感。有时更会想,长路寂寂中,如果没有书,我将怎样打发无情的似水流年。
看书之外,我也喜欢音乐,有时也会在一首乐曲中沦陷。并不一定是它的旋律有多动听,而是它在一瞬间触动了我的柔软,会让我想起曾经的一些故事,某个片段……
比如想起小时候,想起一个常去的地方,就是街头的新华书店。店面不大,离家不远,我也常在那里流连。记得那时的愿望,就是能有很多钱,把喜欢的书都买回来。
斗转星移间,岁月已走远,只留下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断。记忆中的那个新华书店,几经风雨折腾,店面虽然还在,只是已经变成了一个卖茶叶的商店。
当我第一次看见书店变成茶叶店时,瞬间百感交集,随之便转身离开。可是,哪怕是一个优雅的转身,也不能把我的悲哀化为云烟。就算岁月能将一切隐藏,但那些曾经的痕迹,还有那些浅浅的念,它们在柔软的时光中,终是不增不减。
由于有这样的情结,那个周末,我自然就毫不犹豫地走进那个“美乐”书店。
那天在店里,我发现了一本书,名叫《愿书店,就是天堂的模样》。它是写广州一些书店的历程,也是一本寻找广州书店的指南。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书名控,但一见《愿书店,就是天堂的模样》,就亟不可待地取下来,忙着翻看。这个书名确是极其暖心,觉得这个名字后面的故事,一定会十分感人,会无比温暖。
那天下午,妻逛完商店,我也把书读完。很遗憾,书中讲述的故事,一点都不温暖,相反,有些苦涩,有些辛酸。该书讲的是广州16家书店的故事,它告诉读者:那些实体书店是如何地举步维艰、惨淡落败,有的不得不违心放弃,忍痛割爱。
这让我想起,在网上看过荷兰的一个叫天堂的书店,它是由有800年历史的多米尼加教堂改建。古老的建筑,高大的穹顶,艳丽的壁画与上千种精美书籍同时呈现。在那里,阅读不仅仅是阅读,也是虔诚的体验。介绍最后说,如果有天堂,就是那个书店的模样。
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某城市被评为诸如“文明城市”一类的新闻,说实话,本人对此很是不以为然。试想想,一个城市连几家书店都难以寻觅,一个城市的市民几乎都不爱读书,这样一个薄情的城市,还能算真正的文明吗?
书店静悄悄,应该是这些年的景象。现在人们都不重视读书,哪有心思去书店?好多家庭喜欢藏衣服、鞋子,却不愿意藏书,难道,书籍真是多余的东西吗?
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书店,一直是我心中的永远,是我的世外桃源。我觉得,光阴屋檐下有了书店,方能温暖一座城,才会让城里的芸芸众生,活得荣辱不惊的坦然。
当然,不得不承认,当前也是一个轻点鼠标就能买到书的年代,一个不用纸张也能读书的时代。所以,许多人不喜欢踏入书店,我已经不奇怪。这世间,终究是各有所爱。
只是,我依然执着地喜欢书店,觉得它能使我透彻的认识人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同时我也相信,不单是包罗万象的知识,还有许许多多美妙的人和事,都可以在书店里遇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