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慢饮一杯茶
茶,一个水与树叶的故事。每当与朋友共饮时,所有的话题,都是水与叶子的延伸。
大年初二,和友人聚餐后,在街上结伴而行。没走多远,见一茶室,挤在林立的店铺中,不显山,不露水,却别有一番风情。店面是落地的玻璃墙,看得见里面的几丛翠竹,郁郁葱葱,修长直立。店门上面挂着竹制牌匾,刻着“清茶洗尘”四个大字。
想必店主与文化有染,显现著不俗的品味。走进去,有隐约的江南丝竹乐,萦绕于耳。服务员引我们上了二楼一个房间,掀起竹帘,屋有一桌,摆着竹制的茶具。窗外的院子里,也有一片绿意流泄的竹林,颇有“闹中取静”之意。
须臾间,上了一壶绿茶。茶水,徐徐倒进杯里,茶气袅袅上升,茶香随之四溢。闻着这样清新的气息,芬芳,柔软,舒缓,闲适,一种心静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不怎么懂茶,一直认为它是大众且生活化的东西,所以不会给茶分品级,亦不会用艺术或功夫解读它的真谛。觉得茶如人一样,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不同的韵味。在我心中,不论什么茶,只要能焕发出它独有的醇香,我认为就是好的。
可讲究的人说,喝茶是需要用心的,否则,再好的茶也成了过肠的水。可我始终觉得,只要心淡如菊,品什么茶都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淡泊。也像我们的日子,虽有柴米油盐的融合,也有一朝一夕的交替,历尽千般滋味,最终还是会回到一盏茶的淳朴里。
记得去年春节,坐在华岩寺的茶室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老树枯藤,心中没有了拜佛的香火,唯有嫩绿的茶叶在水中翻腾。伴着撩人的香气,喝下一口茶,心中顿生一波一波的绿意。那时觉得,茶虽不是酒,亦能醉人。
也经常去成都,那里遍地茶馆,人人喝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堪称一绝。茶对成都人来说,不仅在于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更在于一种人的灵魂吻合。他们对茶注入情感与思惟,从而在繁忙的红尘中,品着独有的闲适和惬意。
我之喜欢茶,其实也是喜欢茶中的静。从煲水、烫壶,斟杯、闻香、到细品,每一道都包涵着缓慢和沉静,待茶的余香在唇齿间缭绕时,甘甜也会逐渐入心。其实,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气定神闲,不急不躁,慢煮着心事,就能弥漫一路香气。
一个作画的朋友,有次邀我去他工作室。他儒雅地泡了大红袍给我,一杯一杯的喝下去,清香中带着沉静,极像他的人,有干净清澈的眼神,有一颗纯粹的心。
朋友对作品极其苛刻较真,看他画室里的那些画,每一幅都蕴藏着浪漫不羁的大气。但在生活中,他又完全不同,内敛单纯,笑容里还有一丝小小的羞涩。就如这大红袍,虽然有它的霸气,却又不动声色,是一种暗韵的清香,是那种深沉内敛的性情。
其实很多人都如茶一样,初识淡雅清香,入口也不惊艳,可余味却经久不息。人和茶都值得慢慢品,待到灵魂中最深层的芬芳呼之而出时,心底自然便会生出无限的美丽。
在国外也喝过茶,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饮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记不得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我们中国是诗、酒、茶兼而有之,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茶是好东西,但它会凉,人心也会,所以人走茶未凉,值得珍惜。茶,一年四季都伴随着我们。暑热时,喝一杯清茶,安静下来,淡下来,清空自己;秋冷时,温一壶暖茶,与岁月慢慢变老,有明天可期,有旧事可怀,如此波澜不惊的日子便是最好的。
又想起去年游安居古镇,逛着老街小巷,不觉走入一家卖杂货的店铺,店中的一隅放着一个树墩型的桌子,还有一把藤椅。我说走累了,在您家店里坐坐,没想店主人热情招呼,还拿出一个老旧的粗陶壶,里面沏满了菊花茶水。
谢过主人,呷了一口,醇厚清新。抬头望见门外古巷,墙上爬满红色小花,有一种幽香穿透光阴。一杯茶水,让我似乎捕捉到了什么,那是人间的清欢,是隐藏在繁华深处的朴素真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