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智慧
很少一个人看电影,有次心血来潮,自己去看了一部文艺片。散场后,一个人走在霓虹闪烁的街上,想着戏里戏外的故事,有种欢悦油然而生。看似孤单中,觉得有些路一个人走一走,却有一种别样的清风脉落,萦绕于心。
林语堂说,生命别太拥挤,得有点空隙。他说的,大概就是让生命能有一些安静时刻,就好像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总有一些地方不着墨,那是一些最美的留白。
记得有位哲人说,人生的许多魅力,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对缺失的处置。人世间,正是有了缺失和空白,才不那么拥挤,才能给自己和他人留一些空隙喘息。这样走过岁月,偶然回首时,定会发现那些留白之地和留白之时,是如此美丽。
“留白”这个词,是一位朋友赐教的。我喜欢写点东西,凭自己的感觉,把文字用一种淡雅纯粹的意境搭配。一位画家朋友,喜欢我的文字处理,说我懂得留白。他说,文字跟中国画一样,太满太挤,会让人失去想象余地。从他那里,我懂了留白,还知道了留白是一种艺术,蕴含着寂静与空旷,是无言的美,是无墨处的妙境。
说到留白与中国画,很自然就想起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只有一个老翁和一叶小舟,虽然整个画面仅画了几丝水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是水。这样大面积的留白,却很好表现了萧寒孤独与空灵况味,让画面充满了虚实相生的神韵。
艺术如此,爱情、友情其实亦如此。爱的太满,太贪婪,就难免耽搁于纠缠,日日追问爱不爱?爱多少?终于会满到外溢,心生嫌隙直至疏离。
林徽因让金岳霖想了一辈子,也是因为没有在一起。倘若时时刻刻生活在一块,两人之间没有了间隙,琐碎的俗事夹杂而来,那爱情也许不是这样的。一份最终不能牵手的感情,也就成了留白,得不到的,才是最美,才值得一生回忆。
年少时,遇到喜欢投缘的人,总恨不得倾其所有,日日腻在一起。可对方若没有调整到相同的频率,就会是一种压力,很多热血沸腾的激情,最后难免变成尴尬的结局。
小时候,粘着妈妈,半步不离。长大了,不再跟着妈妈,是因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用来独处,用来思考自己的问题……
青春之所以美,也因为它的留白。没有说出口的喜欢,留在那一抹低眉的羞怯里;没有牵到的手,把心事和一片树叶藏在书里。多年后,树叶虽已干枯,却还保持完整的样子,散发着特有的香味。这样素色的时光、留白的岁月,未经洗涤的真实,是真正动心的美丽。
又想起老人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父母也从小教导我,做人处事要留有退路;万事万物要留有缝隙。于是慢慢懂得了,千万不可把生活塞得太满,那样我们会活得很累。
其实,人生留有空隙,也是给他人一个空间,给自己一个回旋余地。“导弹之父”钱学森,在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后,主动要求辞去中科院长职位,给年轻人一个成长的机会,也是人生留白的范例。天上的麻雀不讨人喜欢,而人们却喜欢燕子,原因是麻雀离人太近,叽叽喳喳令人烦心;而燕子会适时迁徙,它让人想念,它懂得留白。
不少人说,结婚是爱情的坟墓,最终是左手牵右手的感觉。这也因为太多人的生活不会留白,在感情中不留余地,一旦失去神秘感,爱情和激情都会归零。所以,婚姻里,恰到好处的分开是明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爱情留白的妙境。
不过,“留白”也不是“空白”,把握好留白的“度”,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一日,有个朋友说:活到现在才明白,语言是最金贵的,少说一些好,留出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
入秋了,小区里那棵樟树,叶子几乎落尽,在湛蓝的天空下,仅剩一片叶子孤独的飘零。看着漫天的秋风,都为那一片树叶吹过,真是肆意的孤艳绝美。我喜欢这种骨感的空灵,迷恋这恰好的留白,举起手机按下了快门,这景象冷寂的刚刚合适。
这个秋日,若给我一副卷轴,我会一半泼墨,一半留白,一半展示人生,一半留存希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