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这座城
我生活了多年的这座城——重庆,是一座古老而又温情的城市。它没有故乡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下雨时也没有乡下杏花烟雨的朦胧之美。可是,它还是牵扯着我多年来的惦念,那种难以言说的莫名情愫,一直安放在我心里,停留至今。
这座城是拥挤的,因为它是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把附近区域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吸引了过去,就像是一个黑洞,又像是一块磁铁。因为这些缘故,拥挤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这座城的拥挤,首先表现在无处不在的人群。商场里、街道上,到处都挤满了人。有购物的、办事的,也有旅游的、闲逛的。到了饭点,尤其是晚餐时,人们又都涌向饭店酒楼,杯觥交错,座无虚席。那些有点特色的地方,不预定是没有座位的。
最近这些年,马路已经变成了车的“河流”。走在街边,耳朵里只听到“唰唰”的声音,一辆一辆的车从眼前飞驰而去。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汽车的河,总是不断地流淌着。而街上走着的人们,也大都行色匆匆,目光和思维都被塞得满满的。
和国内其它城市一样,这座城的发展,也离不开遍地林立的高楼。它们骄傲地占据着空间,霸道地遮住了漂亮的夕阳,让楼宇间过早地迎来夜色。在经历白昼与黑夜过渡的时候,我只能抬头眺望高楼广厦夹缝间的一线天空,方能感知白与黑的交接。这样的繁华,这样的狭窄,看得多了让人很累,总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不过,这座城的十几座跨江大桥和这座城的灯光,却颇有它的特色,在国内也小有名气。它们,一个在白天表现城市的妖娆美丽,一个在晚上表现城市的扑朔迷离。
可是,这些都是一个城市外在的东西。记得有人说过,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这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圈,发觉裤脚虽湿却未沾泥,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城市。以这个标准,我生活的这座城,好像还有差距。原因也很简单,钱大都拿去造高楼了,没有多余的去发展地下的东西。高楼大厦望得着、看得见,至于地下的,那要等到一场大雨后才能显现其本色。
无情的岁月,悄悄地改变着这个世界。我生活的这座城也在变得越来越美丽,但它却慢慢地变得和其它城市越来越像一个样子。
出差到外地,坐在酒店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根本无法辨别自己是在本市还是在外地。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面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似曾相识。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会让我经常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哪里。
重庆,和许多城市一样,由于农民工的涌入,它也曾表现得有点措手不及。不要以为城里人都那么宽宏大量,都那么厚道真诚。不少人的内心,也是很狭隘、很刁钻、很斤斤计较的。他们害怕与农民工平起平坐,他们对农民工多少有些不屑、歧视、排斥。
但是,农民工终究还是要融入城市,这是大势所趋。尽管城市很拥挤,尽管城里人不情愿,但农民工也带来了他们的优势,那就是吃苦耐劳和兢兢业业的精神。
我生活的这座城,真正是拥挤了一些。但是,当世界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时,气派不倒的,风范犹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山城魅力的,也只有重庆。
窗外的梧桐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落了又绿。几经轮回之后,我在余光中的《乡愁》里,读出了一种久违的心情。我生活的这座城,虽然不是我的故乡,但却承载着和故乡一样厚重的牵挂,安放着我这些年疲惫的心灵。
一个人,一座城,有着多少温情的牵念,就有着多少幽深的故事。车上的收音机传来任贤齐的《拥挤的城市》,更激起我思念乡村的情结。或许,悠悠的岁月势必将会改变一些东西;也许,我们需要用城市里的点点滴滴,去撰写一篇篇乡愁;也许,我们更要用城市的点点滴滴,编织一幅幅乡村般的图景,让它永远芳草青青,碧空如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