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年清明今又是

(2015-04-05 08:49:00)
标签:

佛学

清明

寒食

父亲

坟头

分类: 散文、故事

年年清明今又是  年年清明今又是

    夜间,独自坐在床头看书,忽闻窗外响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清明时节,往往都会伴随濛濛细雨,更容易润湿我的记忆,也会润湿我的心情。
    年年清明今又是,岁岁柳绿人已非。清明,既是祭祀扫墓的日子,又是踏青的好时节。
    我对清明有一种记忆,来自儿时。那时清明,总是提着竹篮跟在父亲身后去山上扫墓祭祀,回来后,还会在门上插挂几条柏枝。那时清明,还会跟着父亲吟唱“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心底许下无数孝愿,却总是不甚明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而今清明,一柱柱心香,依然飘祭殇情,风雨梨花寒食过,依然是家家坟头跪子孙。
    我的家乡,把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作“大寒食”,再前一天称作“小寒食”。小寒食这天,是给祖宗的坟头添土的日子。大寒食的下午,则要给故去的祖先长辈们上坟烧纸。从小寒食到清明节,一般不动烟火,家家皆吃寒食。
    当然,真正吃寒食已是年代久远的事情。可清明节的早上,家家门前还是要插柳枝和松柏枝,这个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被晋文公烧死的忠臣介之推。相传,介之推和他老母亲被烧死时,分别抱着一棵柳树和松枝。
    父亲在世时,每逢清明,总是要催着我回去。以前一直认为这是迷信,并时常的不屑。认为,祭祀不外乎烧纸焚香、磕头爆鞭之类,这样的祭祖,似乎换来的只是后人马不停蹄的奔赴而已。光阴,日益丰盈着我的灵魂,渐渐便感觉到了自己见识的浅薄;生活,总是在跌宕起伏之后,才给你一份珍惜和懂得。慢慢明白,清明祭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先人,它祭祀的其实是一种传承,承载的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根。
    中国人一直讲究养生送死,而送死比养生更考究一些。这一点,从国务院把清明定为法定节假日便看得出来——活人对死人的事,是含糊不得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细雨纷飞的清明,在断肠的料峭寒风中,亲人坟头的荒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活着的人们,往往无法为亲人拂去那片荒芜,就像思恋无法拂去我们心头的荒芜一样,总是让心支离破碎。
    有时候,觉得时间真的会让清晰变得模糊,我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渐渐已是不堪回忆。可每到清明时节,想念父亲时,却发现他永远没有走出我们的怀念,没有走出我们的目光,更没有离开我们伤感的心底。

 

          年年清明今又是

    前天,与妻和妹商量,第二天一起去父亲坟前,看看坟头侧柏是否长绿,看看风雨是否还是当年送葬时那样凄迷。晚上卧床,听窗外有风呼呼作响,明天难道真的会细雨纷纷,让行走的我演绎着杜枚笔下的断魂人?
    第二天清晨,天空虽有些灰蒙蒙的,东方却隐隐有阳光铺散的样子。走在乍寒乍暖的风中,春日的温良,岁月的沧桑,却是两样心情。梨花恰似去年,花雨随风而落,而吹过的风却渐暖渐冷,心里却是愈重愈沉。一路想念父亲,涌起的是隔世惆怅和无尽的哀思。
    山坡尽头,拔尽乱草,摆上几杯冷酒,点燃一把钱纸。我在父亲坟前,呢喃着一些自己才懂的私语,悼念着死者的长逝,述说着存者的悲戚。
    每次上坟,站在密密麻麻的墓碑林里,总是会听到哭声,也总是会看到眼泪。人就是这样,年龄越大,越是感觉孤单,越是想在先人面前倾诉委屈。我也不例外,站在父亲坟前,想的最多的就是以前的点点滴滴。现在面对的是一堆黄土,千言万语只能憋在心里,烧一把纸钱,只愿父亲能收到,也希望他能听到我的叹息。
    山孤烟雾薄,树小风声稀。从父亲坟前回来,我在沉默中走着,思念竟是如此深刻,偶尔疼得寒心彻骨,似乎那些曾经过往从来并未远离。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回味无解时,偶尔也想去寺院,虔诚地悟禅于佛前,探究世事真的是否有轮回。
    然而人生苦短,实在难以有个圆满的回应。不由觉得,生命之脆弱,比不过知足长乐,唯有珍惜每一天,平静守望,方能安然面对眼前人生。
    我知道,逝去的亲人,从此释然了,舍弃了人世间的欲和人世间的孽,舍弃了人世间的阴冷潮湿。他们或成仙,或成佛,或化作一缕烟尘。于是,我在清明时节,就地掏两滴眼泪,当作薄酒一杯,轻轻地洒在风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情调的味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