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的那些事

(2014-08-17 09:08:00)
标签:

情感

书籍

家里

书架

章回小说

分类: 散文、故事

读书的那些事   读书的那些事

   我祖父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也算是个书香门第,家里无形中就多了一些文学气息。
   我上学以前,就开始接受文学教育。从小跟着母亲背唐诗,虽然不知所云,十分枯燥乏味,却也有助于我与文学的亲近,给我日后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小时候的家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父亲曾不止一次的告诉我,读书的童年会是金色的。所以,家里对我看书基本不管,书架上的书,只要我够得着,都是可以拿来读的。
   那时偏爱故事书籍,八岁时已读了一些章回小说,比如百万言的《西游记》。上小学的时候,老是听人谈论什么世界名著,我也试着看了几本,不过没有多少感觉。
   读中学时,我是个不服水土的少年,充满了梦幻与叛逆,看了大量超越年龄的书籍。记得看了威廉•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后,第一感觉就是,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可以把避孕套的销量和经济大萧条扯在一起。就是这本书,让我开始对读历史产生了兴趣。
   那时读书,只是读满页的文字,没有能力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身影。而现在重新去读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就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的、可爱可敬的作者。是他们的文字陪伴了我的童年,我会一生感谢他们。
   王小波说:“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拿来看的”。十分赞同这个观点,至少对我而言,读书,是我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读文字比较优美的书,喜欢读跌宕起伏的故事。读爱情,喜欢是那种轰轰烈烈,喜欢是一场传奇;读人生,也喜欢看到高低起伏,百转千回;读生活,喜欢那种冷暖交加,曲曲折折。总以为,一本书如果过于平淡了,是无法引人入胜的。
   中学时,老师推荐我们读《读者》杂志。当时对我很吸引,感觉泥土的味道很重,而且是那种黄土的,没有水份的那种,十分朴实。
   上大学后就不喜欢《读者》了,觉得它的文章过分渲染感动而不去思考那些故事的真正意义,把人们引导进入了一个个虚假的美丽。

 

            读书的那些事

   大二开始,图书馆可以借十本书,文学类不受限制。所以经常下课便一头扎进图书馆,抱大堆小堆的书回宿舍,窝在床上读个昏天黑地。
   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反复读,经常在一段时间内借来借去还是那几本书,一月一换,周而复始,尤其偏好散文。
   大四开始忙实习忙论文,校内校外的折腾。离学校远了,书便借的不勤了。毕业以后,没有免费书看了,便十分怀念图书馆的日子。
   我喜欢保存很多书,家里越来越像个书店。不过只要遇到喜欢的书,还是一定要买回来的。我从来认为,书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朋友们经常说我看的东西很杂,没有一个定谱。我觉得,好的书不仅仅是所谓的名著、至理名言和流传百代的书,还更是那些能打动你,牵动你某根神经,让你莫名心颤,让你心领神会,领悟到人生道理的书籍。同时,我也不排斥和我理解有所不同的文字,只要可以打动我,都可以接触,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我从未曾期待过,读书会有多少传奇。我只是在清淡的岁月中,对着光阴,读着许多老故事。没有太多的跌宕,只润一份沉淀和清喜,然后转身,将所有的冷热温凉,交与四季。而我,只是守着光阴回赠与我的懂得,与文字温柔厮守,做最真实的自己。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已经不多。“快餐文化”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浅阅读”的时代,最后让人能够记住的也许只有那些网络流行语。
   也有人预言,终有一天书籍会完全消失,但我不相信。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人类一定是进入到最为可悲的一个时期。
   书是好东西,文字也是好东西。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变化,我始终固执地相信,读书,将永远都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