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我的城市
休假的日子,闲坐在小区花园的长椅上,望着血红的夕阳,它正迈着悠闲的脚步,缓缓地往远山那边落下去。
我想,如果每天日落时分,都能静静地伫立片刻,一定可以暂时舒缓那些解不开的心结,拭去一天的苦闷和偶尔的愁绪。
上班的日子,我们都在奔波,不是挤“公交”就是驾爱车。旧时常见的晨跑者,蹦蹦跳跳上学的孩子,边走边聊的上班族,还有黄昏时分的散步人……现在怎么都不见了呢?
慢慢发觉,现在的城市已经不再适合人们步行。如今城市太大,任何人都无法从整体上再去参与。在宽阔的N车道面前,脚已显得有些渺小,有些自卑,有些恐惧。
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曾经访问过中国,他到过几座城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它们都太大了,每一次进入,都让我忍不住发抖不已。”
我久居的这个城市,现在把我也变成了它的陌生客。这些年的急剧扩张和变化,前些年行走的道路已经变得不再熟悉。无序的膨胀和拥挤,给生活也带来了许多周折,让一切“准时”的承诺都变得十分艰巨和可疑。
有一天,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在对面的街上向我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谁又能告诉我如何能跨越这几十米的“天堑”。
城市的风景本就如一幅画,千变万化无可厚非;世上的道路千万条,分分合合也是常有的事。对此,我们当然也可以洒脱,可以让心释然,可以在纷呈的变化中随缘随喜。
可是,随之而来的现实却是,为了上下班,我们许多人每天在路上要花3个多小时。而这3个多小时,绝没有愉悦和审美的可能,堵、挤、抢、刮擦、焦灼、噪音、污染……这就是我们上下班的全过程。

城市的一些老街区,一直是最活跃的市井。但被重新统一整饬后,一下子便少了许多平易感和民间性,也少了一些野性和生趣……
回首往昔,曾经的闹市,一直是我心中的珍惜。熟悉的巷口,摩肩接踵的相遇,构成了生活点滴的丰盈。可现在,小街小市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意味着漫步文化离我们已渐行渐远,悠闲的脚步也便渐渐丢失。
现在,面对耸立的钢筋水泥,走路已成了一件乏味的事。面对那些单调清洁的人行道,也只能是运动一下筋骨,总是寂寞而出,索然而回。
在城市里,很多人的身份已不再是“行人”,而变成了“乘客”。大家都在慢慢的丢失脚步,继而逐渐丢失自己。城市的快速现代化,就好像指缝间的阳光,温暖,美好,却永远无法抓住它,装进我们的心里。
有这样一段话,也是皮埃尔•卡蓝默说的:当一个城市开始歧视起脚步来,它已经毫无美感。当一个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它已经失去道德。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完全是技术的能量,没有灵魂。
在这方面,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城市,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为此,他们留下了南方的骑楼、廊桥,北方的林荫道、风雨亭……
祖先留下的这些,哪怕也有碌碌红尘的各种牵绊,但人们从来不会遗忘那些美丽。要知道,历史早已雕琢好的一切,无论你是否喜欢,存在过的,永远都擦拭不去。
平静,总是人们需要的。虽然现在已无法避开车马喧嚣,但我们依然可以自己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每一天都车马如流,其实只要我们步履休闲,一样也可以安然寂静。
一直相信,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总是可以漫步的。所以,我依然想在五光十色中,用脚来丈量我的城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