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零碎的记忆
(一)
生命的年轮中,总有那么一圈或几圈,尽管映照着坎坷,却时不时会清晰的呈现。
现在回头看,上学时的生活是清贫的,但内心却从来没有感到苦,反而觉得是精神上最富有的时刻。那时有梦想,有激情,肯努力。每次考试排名后,都会看到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自觉没有辜负他们,没有辜负自己。
相比当时,一种愧疚把自己重重包围。实在,如今的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丧失了太多的激情。此时,却想起一句话来:“不要埋怨社会不公,是你自己修为不够。”不由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
生命,是坚持的过程,追求的过程,付出的过程,收获的过程。其意义不在有多么长,而在有多么厚实。
(二)
小时候,喜欢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觉得自己在偌大的天空下是如此渺小,同时又惊喜于自己可以将天地间的无限风景尽收眼底。
那时最喜欢的一句词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时总是躺在草地上想象外面的世界,想象山的那一边是不是也月朗风清,想知道山的那一边是怎样的风景。
于是爬到了山顶,发现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而且天空是灰色的,薄薄的云雾笼罩着一切。更远处,变得越来越迷离。
后来,又喜欢看夕阳,看白天与黑夜的交接。因此还喜欢上同一个人的另外一句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三)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还经常停电。最欣喜是在每个月圆的夜晚,和几个伙伴一起到院坝去玩耍,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而今,远离了故乡,却有些越来越怀念那片土地。偶尔还会想起某些人,虽然现在大都天各一方,只是已无关紧要,因为相互早已成了记忆。
觉得,故乡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走的越远,故乡的范围便越宽阔。初到外省读书时,只要是同一个省的,尽管远到没什么关系,我们还是亲切地称彼此为老乡。再后来出差去了国外,见到自己国家的人,就亲切的念一声同胞。原来,漂的越远,离故乡越近。
(四)
小时候,喜欢在夏天的夜晚去寻找蝉蛹洞。一个小小的洞眼,一点点撬开,便会寻得一只一只的蝉蛹。对于一个孩子,这些收获是足以让自己骄傲和满足的。
用大大的玻璃瓶把蝉蛹装起来,放在床头。清晨起来,第一眼看到的是已经长出翅膀的蝉,短短的几个小时,她们便完成了美丽蜕变的过程。
打开玻璃瓶,放走娇弱的蝉,看着他们高歌着飞向远方,带着我的梦想,带着我开心的笑和痴痴的表情。
现在,已经很难听到蝉鸣了。但每当夏季到来的时候,还是会想起那些被自己一只一只放飞出去的蝉,想起他们娇弱的模样,想起他们清脆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