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可以是这样的
多年前,断断续续去美国出差两年多,大部分时间是住在姐姐家里。
那时,十岁的侄儿在离公寓不远的一所小学上学。我曾去过他们学校,一些现象让我十分迷惑。他们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至少可以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什么教科书。
看着侄儿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上学,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国内,我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你不得不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看见侄儿一天到晚没什么负担,这能叫上学吗?有次问侄儿,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了我一句:“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不由得深情的怀念中国教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各种金牌。
之后的一段时间,侄儿放学后不直接回家,而是去图书馆,不时还背回一大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做作业。”一看孩子打在屏幕上的题目,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我问是谁的主意,侄儿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过了几天,侄儿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有点发楞,一是因为看见他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还列出了许多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大学快毕业时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已二十多岁。
不久,又看到侄儿的另一篇作文,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
侄儿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他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侄儿,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自己加了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系列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这个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的?

侄儿六年级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以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思索,去求解。
看侄儿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况: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能通过考试去奔光的明前程?当时的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寻。
看到侄儿的情况,促使我不得不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堆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热情。
而我们,却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框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茫然和不知所措。
我常常想我们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把双手背在后面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们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束缚和压抑。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多少代人不都是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吗。这大概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与哲理。
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时代,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