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前读《离骚》

(2009-05-24 16:02: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朋友们喜欢的文章

端午节前读《离骚》               端午节前读《离骚》 

 

    快过端午节了,又读了一遍屈原的《离骚》,仍然觉得它隐晦曲折,甚至哀怨。
    读《离骚》需要耐性,这次又辗转地把它看完,对“离骚就是牢骚”的说法,有了更深的同感。
    《离骚》中的屈原,经历由起到落,结局十分惨烈!他忧君忧国,却倍受群小贵族的排挤,他的确是孤军奋战,有冤难诉!
    但是,他想凭一纸之言唤醒昏君,进言无用时就投江自尽,这样的表现,却并不十分明智。要知道,腐败的政治并非是一个人就可以力挽狂澜的。
    洋洋洒洒的《离骚》,照样没有换来世道的匡正,不能挽救楚国的衰亡。即使这样,也不可否认,屈原的高风亮节决非一般人可以企及。
    有时在想,从古至今,似乎只有了结生命,人们才会注意死者的价值和影响:屈原如是,老舍亦是,王小波也一样!我又想,屈原如果没死,《离骚》的价值还有没有后来的这么高昂。

 

                   端午节前读《离骚》


    我们再回到《离骚》中来。

    历史上的屈原,义无返顾地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唤醒君王,希望以真诚的声音推翻黑暗,挽救国家,为明心志,甚至不惜投身汨罗江。
    他的执着和报国精神,的确让很多人肃然起敬。然而在我看来,一个亘古未有的天才,一个崇高伟大的贤臣,只是在纸上抒发自己的情怀,并试图改变一切,最后只有用极端的方式来表明心志,对于此,我只有感到惋惜,无法更多评说。
    在我们的文化中,虽有佛家的“杀身成仁”,但也有道家的“顺时应命”,屈原为何选择一条路坚持到底?苏轼有言:“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我想,苏轼是有超前智慧的,在黑暗势力面前既有灵活周旋,更要随遇而安。苏轼就是这样,虽屡次遭放逐,但仍能以豁达的心态直面人生,不与现实的锋芒相对,以一种“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方式活着,我觉得,这是一种智慧。
    屈原沉入汨罗江已两千多年,但灵魂与精神不死,这是唯一的价值!近日重读《离骚》,似有挑刺之嫌,但愿能借这种不敬悼念湘水之下的亡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30秒钟的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