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雨
重庆的三月,雨丝轻柔,飘荡在亘古的苍穹下,休憩在发黄的纸张中,印记在我历久弥新的心里。
小学一年级就背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当时不会揣摩意境的优美,只觉朗朗上口,留存在了记忆中。
一直以来,总觉得雨有古典的韵味,这迷离、静谧、幽婉的雨,究竟下了多少世纪?
“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古以来,雨就是一种忧伤的牵挂,归宿注定是湿湿的沉没。然而,雨并不只是忧伤的代名词,她也处处闪烁着心情的清新和明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是一种沐浴春意的享受,淋在雨中,让杜牧洗涤了愁情,裸呈了灵魂,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文采,记叙了那场文学史上永远下不完的春雨。

诗人总是站在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审视纷纭的世界,总有独到而新颖的发现,这就是他们垂名的渊薮。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雨的意蕴超越了狭隘的感受,已经让文字关注民生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高中语文老师让我们欣赏的一首词,我不知多少次默诵过,多少个雨天让我因此而震撼。
雨是自然的变幻,亘古至今绵绵地落着,带着人的情感和理想,因此很沉重,难怪无法停留在空中,注定成不了飘来飘去的云。
三月的雨,悄悄离开灰暗的天空,已经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止步。望着远去的油纸伞,三月的雨,又在我的生命和内心里飘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