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有感
昨天是礼拜日,离清明节只有三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开车到陵园去扫墓……
清明,24节气里算得上是重要的一个。“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是最适合播种的时节,播种就是希望。
清明,又是一个很中国的节日。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里,唯清明是一个怀念与追思的节日,清明时刻,即使最无知最无聊的国人都不会不去祭奠祖宗的亡灵。
一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多少代中国人泪眼婆娑,魂魄缤飞。
清明祭奠时,习俗以水、酒和果品上供,当然还要烧纸上香。后来,很多人开始用鲜花寄托哀思之情,文明而且悦目,想来逝者在沐着花香的清风里也一定非常洒脱。
然而近年,商品经济开始侵蚀清明节,把祭品异化得乌烟瘴气:从日常用的“冰箱”、“彩电”、“微波炉”、“消毒柜”、“名牌服装”、“麻将”、“手机”、“领带”、“金表”、“礼品盒”,到豪华的“轿车”、“别墅”、“直升飞机”。怪异的祭品年年攀升,而今年清明,“私人医生”、“二奶”、“赌博工具”、“摇头丸”、“伟哥”等竟然也毫无顾忌地加入了祭品的行列。
走在陵园周边的祭品市场上,我感想颇多:很多中国人缺少创造生活的激情,倒有糟蹋民族文化的勇气,把这些玩意献祭亡灵,真不知道传统的祖先们收到后是无地自容还是汗颜。
从经济的繁荣上讲,当前的确是一个好的时代;但是从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习俗的角度讲,又该怎样来评价当前这个时代呢?当清明节都如此儿戏,如此极度地被篡改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