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分类: 路边花 |
这几种污染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有一个共同之处: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在这两种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较长时期后会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发生率。
而氮氧化物的影响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表现出来,交通高峰时人们如果正好在污染浓度高的要道边及路口,会很快感觉到眼、口、鼻难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气中的臭氧本来很稀少,而且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浓度超标,却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强者)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地面的臭氧浓度怎么会超标呢?这是因为氮氧化物在阳光下与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形成光化学烟雾。世界第一例光化学烟雾于1952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当时城内人们普遍感到眼睛流泪、口鼻难受、胸闷,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几天内死亡人数就达数百人。
后来经过研究,人们才知道这次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灾难的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此后发达国家都把防治汽车尾气污染列为重要课题,尾气排放的控制标准一再加严,现在已在向“零污染”的目标努力。
另一种必须注意的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空气质量周报中称为“总悬浮颗粒物”,而日报中为“可吸入颗粒物”。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介绍,这是由于监测的指标不一样。“总悬浮颗粒物”为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它们在鼻腔中就会被过滤掉,不会进入呼吸道。而“可吸入颗粒物”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不会被鼻腔阻挡,可以长驱直入,到达呼吸道和肺部并沉积下来。而且,这些颗粒物并不仅仅是尘土,上述的各种污染物都附着在它们上面,形成一种危害更大的混合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多种病变。
各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并不一样,一种污染物在每立方米的大气中有8毫克就形成污染,另一种则可能要达20毫克才形成污染。而且,人们抗污染能力的个体差异极大,据国外的人群试验,有些人的污染物刚刚超标时就会感到不舒服,另一些人在中度污染时还没有反应。
而且,衡量空气质量不是取各项污染物指数的平均值,而是取最高的一项。如果今天的各项指数中,氮氧化物为三级,其它几项分别为一级或二级,今天的空气质量即为三级。
人们已经注意到,去年的“空气质量周报”中,周与周之间变化不很大,往往连续两周或几周都是同一空气质量级别。但今年的“日报”却呈剧烈跳跃状况,昨天四级,今天有可能二级或一级,明天却可能又是四级。
空气质量受气候影响很大。刮风会使污染物向水平方向扩散,而强日照的天气里空气垂直对流快,污染物会随地面的暖空气迅速上升到高空,减轻地面污染。降雨会洗掉总悬浮颗粒物,而且由于二氧化硫易于与水亲和,降雨后二氧化硫污染会减轻很多。
但气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又是双重的:刮风会加重扬尘,增加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强日照会加剧氮氧化物的化学反应,使它的二次污染———臭氧污染迅速升高,因此夏季臭氧十分活跃,光化学烟雾都是发生在夏季。可以使人略感宽慰的是,臭氧要经过100多道化学反应才形成光化学烟雾,而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边缘,长年微风吹拂,在氮氧化物→臭氧→光化学烟雾的一连串反应中就已被带走,危害已经大大减轻。
但如果遇上静风、逆温(即高空气温高于地面气温,造成地面空气滞止)的稳定性天气或地方性风场(即气流只在该地区来回流动,早上东南风,傍晚西北风),空气中的污染物马上开始积累,浓度立即上升。如果发生在夏季,与强日照重合,产生光化学烟雾的可能性就很大。
气候是一个变幻无常的因素,污染物排放却是一个恒定的常数,“靠天气吃饭”是靠不住的,控制、消除污染物的排放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图表上看,北京的空气质量在一年四季中呈现很大变化。冬季是污染最严重的季节,由于集中燃煤供暖,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浓度大大超过其它季节。氮氧化物也并不随寒冷的空气而“冷却”,臭氧虽然“安静”一些,但冬季常有的大风又造成尘土飞扬,总悬浮颗粒物增加。春暖花开的春季也并不让人轻松。飞沙走石的大风将尘土从遥远的西北带来,往往在一夜之间就使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达到5级,所以春季空气污染的特点是以总悬浮颗粒物为主。而此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污染并未显著减轻,只是在供暖停止后才缓慢下降,氮氧化物的浓度也依旧居高不下。
夏季总是北京空气质量较好的季节,燃煤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较为“沉静”,大风不多,外来的尘土就少。而且降水多,湿度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但夏季的强日照却会加剧氮氧化物的化学反应,闷热天气臭氧将很活跃,这是夏季空气污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