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惹花
惹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631
  • 关注人气:3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美也是歧视

(2007-08-03 12:35:15)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花亦花, 郎非狼
 爱美也是歧视

 

   人们常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来掩盖对在自己的审美观里定属于“丑陋”的人和事物的歧视.

   萨特的剧本《恶心》里的主人公洛根丁,在公园看到一团奇形怪状、盘根错节的栗树根,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荒诞与恐惧——他发现自己失语了——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那团树根。  

  当我们面对陌生的或偏离常规比较远的事物时,往往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不足以把握或理解这种事物,而语言是一种使世界有序化,从而令人产生安全感的力量;于是,混沌产生了,我们心里原本有序的世界被打乱了,世界不再是人的庇护所,焦虑、恐惧由此而生——萨特将这种感觉名之为“恶心”。  

  “其貌不扬”或者“丑陋”也是一种偏离常规的事物,同样会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恐惧的感觉;应该说,这种感觉是潜意识的,也许在意识的层面上,理智会告诉你“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不明智的。  

  通过对于引起恐惧感的事物的排斥,恐惧感被克服了,这种事物也得到了理解——排斥也是一种解释。于是,令人恐惧的混沌暂时被抑制了,世界的秩序又恢复了。  

  即便是圣人孔子,也避免不了为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所左右。据说他老人家有个学生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非常丑,鱼儿看到他吓得躲进了水里,雁儿看到他吓得跌落在地,自然,孔子在没有深入了解他的时候也很厌恶他,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可圣人毕竟是圣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察其言而观其行”,终于发现自己的判断有误,不禁感慨万分地自责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由于“相貌歧视”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潜意识的心理的自我保护反应,所以,我们很难说这是一种纯粹的“歧视”,也就不必苛责人们的不理智。自然,用人单位应该“唯才是举”,相貌的好坏与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用人单位毕竟是人所组成的,也就免不了具的人类常见的各种弱点,而且,我们也不能苛求他们像孔圣人一样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然而,“相貌歧视”并非是不可挑战的,在指出“相貌歧视”的心理根源,从而消解这种歧视的同时,更重要的只怕还是得依靠被歧视者自身的努力。被歧视者一方面应该多与用人单位或同事沟通,让他们熟悉与了解你,从而消除陌生感,也就消解了人们对你的恐惧和排斥;另一方面,还是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追求卓越,让自己真正地“出色”起来——用人的成本与产出的可观的比例会让他们对你的外貌视而不见的——开句不恰当的玩笑,只要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头老母猪也会变得美若天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