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性: 欢娱还是折磨?

(2007-02-19 10:13:42)
分类: 花亦花, 郎非狼
中国人的性文化: 欢娱还是折磨?
 
    初次听到“云雨”是见于“巫山云雨”这个词,不知是初中读的在哪本书上,以为仅仅是描写阴天或是云雾缭绕时的景色而已――“巫山之上,云雾缭绕,如入仙境”。后来始知“云雨”不仅是“云”和“雨”的字面意思那么简单,背后还有暗喻男女交欢之意。于是开始敬佩起古人们对于房中之事粉饰之含蓄,后得知“玉门”“吹箫”等词汇的隐意之后,这种崇拜之情便更甚了,这些美妙的词远比如今的“性交”来的顺耳。
    如今,“云雨”再一次映入我的眼帘,此时“云雨”已不再被我理解成“巫山,云雾,仙境”,但细细品位来看,“如入仙境”对于“云雨”隐意的诠释其实也算贴切,其中之原委这里只能意会了,不可多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中国传统文化极重视子嗣,由此也联系到对祖先的崇敬,而这些皆与上古的生殖崇拜一脉相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不仅重视生殖,同时也赞成和重视生殖功能以外的性欲,而且对后者的重视程度较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中国古代狭义的性学(房中术之类),同样是这一极上开放的神奇之花。”这就是江晓原先生所说的“性张力”的两个方面吧。
    曾经一度认为,古代的中国一直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性于中国人来讲是很忌讳谈的,属于禁忌或者不雅类。在看过《云雨》之后才发现,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相当灿烂辉煌的性文化,有关的婚姻制度、房中理论、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医药卫生等都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而且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当今的人们还有相当大的影响。性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这是一种传承的结果,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必然要有发展和变化,由此我们必须得把我们对于我们中国的性文化的认识置于一个历史主义的进程中。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必须要探究其历史的起源,正所谓追根溯源。而《云雨》某种意义上向我们展示了在古代的中国,性文化是怎么样的发展变化的并且结束出其原因。
    性文化在中国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这关乎到某个时代的主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群婚,单婚,性开放,性保守、性封闭,儒家的开明态度,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女子作为财产的一种,宋明理学等等的关键词,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好色,人之所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是欲。人性,不需要置于历史的角度中谈。无论是《左传》中记载的围绕夏姬发生的一连串淫乱与阴谋,还是汉武帝的“金屋藏娇”,至武则天的广纳情夫,都是些“饮食男女”的“人之大欲”所在。
    “发乎情,止乎礼”、“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礼。礼,或者说是社会道德规范,则要置于历史的角度。正统儒家,没有将性视为肮脏、可耻,但是对于过度沉湎于女色、纵欲淫乱则不以为然,以通奸为例则可知。宋儒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明、清理学家又继而推波助澜,禁欲主义大行其道。这是“礼”的变化,随社会的大的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张力”意味着制约和平衡。当欲强时,礼则弱。文姜、子南二人的婚外恋,在那个时代也许真的“享有高度的荣誉”。礼强时,欲则弱。明清的色情文学繁盛和娼妓盛行就是调节“欲”的一个手段。中国古代的性张力,或是说现代也一样,存在着这样的两个部:“欲”和“礼”。“在文明社会中,性张力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适度的性张力是社会稳定所必不可少的”。
    性文化,或是说性张力的两个部分是一个动态体系中互动的两个部分,贯穿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和朋友谈论到性张力这个话题时,一个女孩子是这样表示的:“所谓的性张力的两个方面,换之为哲学概念的时候可以理解成人的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欲,对之于感性;礼,对之于理性。人就是在不断的感性与理性的斗争中不断生存。”此话也不无道理。
    那么是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春秋时期,那时候的人相对单纯,纯朴,对于性,欲的一面不加克制,认为这是人性的一面,属于原始力,于是便产生“尚礼弱”的社会状况,《诗经》诸作者,孔孟二老也是纯朴之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于性的理解愈加复杂,给性加之更多的文化符号,也可以称之为“枷锁”,于是“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便应运而生。
   历史在发展,“云雨”的含义也越来越复杂。“云雨”一事无时无刻不在“礼”与“欲”的动态天平之中左右摇摆。从这样的角度看现代社会,可以清楚的看出在我国“张力”是如何变化的。也许你某天你会豁然发现,把“云雨”一事置于历史的天空的时候,“云雨”其实是那么的清晰:其中充斥着的其实就是感性与理性的斗争,情与理的冲突,任情随性与循规蹈矩的角逐。
    如果将我们的眼光放的更远点,用差不多接近张竞生的思想高度去看待此类问题,走到“25世纪”去看看,不知道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性文化统治。
    “云雨”放之于历史的天空的时候,自然而美好。只是此时的正在哪一片天空之下,你天空下的“云雨”于你来讲是不是惬意。“云雨”,其实很美。“巫山之上,云雾缭绕,如入仙境”,让业已成年的我再次思考,原始的力量,人性的追求其实在我年幼的时候就已经萌芽了,不管我是从电脑上看到还是从甲骨文中读来.
 
读《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江晓原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