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一部非常、非常北京的电影
| 分类: 艺术与评论 |
2018-7-15
【无剧透】
今天看了姜文的《邪不压正》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主要体现在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或气质,同时具有娱乐性。
请注意,把当今这个年代的语境放到审美评估下,娱乐性是有自在价值的。应当娱乐娱乐性自己的价值。这个电影节奏刚好,不拖沓,大小高潮很好的交替,总体来说不会让人疲惫(考虑到130多分钟的片子不算一个短片子)。
我没有看过原小说《侠隐》,只评价改编后的电影。这个片子是一个非常“北京”的片子。同时它又是非常与时俱进不落伍的。这就和早些年《大宅门》这样怀念旧式北京的电视不一样。那时历史还原,几乎有点纪录片式的,不是艺术和娱乐。它也不是冯小刚《老炮》这样的比较做作专门表达某种非常具体的北京人(中老年北京男性)的做派、经历、观念的电影。它更能全面的、跨时代的融合北京的文化与精神。
不在北京,对所谓北京文化没有“研究”或“体验”的可能也会把它当做一种简单的现代风格时代剧。实际上它还是非常的北京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元素和价值观,第二个历史文化。
先说第一个。
好玩的北京:
这个电影的特征就是好玩。“好玩”。好玩,对好玩的东西赋予价值,就是一种北京的文化。这个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它不是简单的幽默或逗逼。好玩,指的是以下的组合或结合:包容性、多元性、沉醉于生活中存在的反差和两元对立的调解——理性 vs 感性、积极 vs 消极、进取 vs 消极;阳春白雪和高大上 vs 下里巴人和接地气; 洋 vs 土(包括操京腔的美国人和从胡同到法餐和六国饭店);大政治 v 小民俗;讲究 vs 不拘一格;过去的 vs 现代的、各种貌似不和谐的存在(譬如在钟楼上喝有一百年历史的cognac)……你能想到的各种反差的勾兑、交错、和谐的并存。允许、鼓励主动创造、甚至歌颂这种对立、反差、不协调、incongruity的同时存在,就是北京。这和其他更加同质化的文化有非常大的不同。
通俗点说,就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混在一起,无分贵贱,好玩就行。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时至今日这也是北京城的组成部分。宝钞胡同的法式演艺吧Modernista、燕家胡同的日本威士忌吧、魏家胡同的订级法餐古城老院、段祺瑞执政府内的播放80年代流行乐的小酒吧Arch……数不胜数,这种特别的组合就是北京。
电影里,其实也非常直白的、符号性地通过屋顶上的世界和屋顶下的世界表现出来了。这是一个城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应该说姜文这部电影把这种骨子里的北京气息很好的表现出来了。而且形式更加自然、内敛、,更娱乐,但又不做作和突兀。。
说到以上这点,可以看出,冯小刚的《老炮》这种电影达不到这个水平,它主要是北京老男人的叨叨。
再说第二个:
回不去的北京。
这就是回复明清和民国初期北京古城的原貌。
大概只有土生土长的北京土著有这种情怀。北京以外的人看到的是一个挺美,挺有趣甚至有点exotic的中国古典都市(而且——是帝都)罢了。对于看到的景象,由于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语境,可能很难有更深的体验。
(有一句话,叫做“北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有一点点反映了这种对旧时北京的怀念。
姜文做这部电影,对老北京的描述,是表现了最大的诚意的。对他付出的,大概也取决于观者与老北京的距离(生活年限、对四九城里的熟悉程度、对北京古城、中国古建筑和老北京民俗文化的研究、向往和热爱等)。
如果不是北京的人,对相关的地点和历史没有了解的,肯定没有那么多的共鸣。
实际上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剧情是比较弱,飘忽,逻辑不强,但景致非常好。说得那个什么一点就是一个回不去的老北京风光片。
从破败的东南角楼带入北京;
哈德门-前门门的火车;
老火车站(“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前门箭楼和城楼;
天安门、长安右门、长安街;
南池子
内务部街(也是姜文小时候成长之地)和东单地方
协和医院
东交民巷——正金银行、六国饭店(已拆除)、日本使馆等
城墙下的护城河(大概涉及若干个门)
永定门
钟楼和鼓楼
日坛
北海、金鳌玉蝀桥、中南海
卢沟桥
朝阳门
景山和紫禁城(屋顶上能看到的远景)
北新桥、东大桥、禄米仓、广安门……只作为地名出现在电影里
还有四合院、胡同,鸽哨、老北京的叫卖。
记不那么全了,但大概只有醉心于老北京和古都的人会有共鸣吧。
应该说还是很让人感动的。
能以这样的形式还原旧都,本身就是一大贡献了。
与老北京没有联系的人,大概不容易有这样的感觉。这是电影另外一个非常北京的地方。这是从“物”的角度来说的。
最后,关于这部电影再说几点:
1、 人物角色都比较戏剧化,富有特色和稍微脸谱化,可以留下记忆;演员演绎也不错;
2、 比较血腥和暴力,另外有强烈的暗示性爱的镜头。这个电影肯定不适合儿童观看。我会怀疑它是不是能在国外评级体系里落到PG13.可能是十八岁以上观看的。所以父母不要带小朋友去观看哦。
3、 音乐不错。早年间中国电影音乐比较欠缺,现在算是补回了。当然还是依赖国外的作曲家或制作人。
4、 摄影和剪辑都相当的不错
5、 关于古都的CG是可信、可接受的,足够真实了——当然只是从建筑格局等角度讲的,它呈现的北京是高度美化理想化的——干净、卫生、清新。民国初期的北京肯定不是这样的
6、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个中国导演(从张艺谋到姜文和冯小刚)都这么哈日。虽然痛扁日本鬼子但你看得出来他的哈日是骨子里的。当然比冯小刚电影里在什刹海拿着日本刀打群架要内敛得多(那个实在太装逼,我觉得有点荒诞甚至令人呕吐)。我觉得可能还是为了和日本电影及日本电影大师致敬的那种感觉。这个电影因为相当的暴力和充斥着冷幽默,甚至有点北野武式或三池崇史的风格。
总之,这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电影。我认为它也是一部很重要、值得观看的电影。它肯定为中国电影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