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撑粤语广州文化语言粤语杂谈 |
分类: 观点·Opinion |
前段时间,广州政协建议广州电视台某频道主要时段改用普通话播音,引发了广州乃至粤港澳地区关于“粤语沦陷”,“保卫粤语”、“粤语存亡”的大争论,且该争论越演越烈,已经通过互联网及现代媒体传播到了国内其他地方,乃至更广泛的海外华人世界。日前,《人民日报》还发表署名文章《关注大城市•说话:广州激辩“粤语保卫战”》(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2178742.html),报道了这一事件,使事件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前几日,我亦层撰文《粤人保护粤语要有全局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999f10100kedu.html),分析“粤语保卫战”主要涉及的是如何在中国当前的民族认同及法律框架下,保护不具备法律地位的汉民族地方话的问题。而在本次争论不断升级之际,我觉得很值得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依我看,所谓的“粤语保卫战”,“粤语存亡”之后,是存有很大的荒诞及可悲的。
一、 “粤语存亡”及“危机感”本身隐含的巨大荒诞——粤语是保护情况最好的方言,全无存亡问题
首先,在可预见的未来,粤语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灭亡的可能:
1、从使用粤语的人口来看,《人民日报》报道也指出,“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撑着粤港澳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有着顽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实际上,粤语是全世界华人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分支语言之一,并且从绝对人口来讲,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之一。粤语这是一个“活着的”(living),不断发展且极具生命力的语言。
2、从保护程度及使用情况来看:粤语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官方语言,也就是约800万人口的官方语言,从法律上看已经具有最高的语言地位。受强大的港澳经济圈及地理位置近邻影响,粤语也取得了突出的地位,一方面,港澳电视直接辐射珠江三角洲,影响当地人的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多少代年轻人是看着翡翠台、亚视等香港电视长大的,迄今为止,仍然追随香港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广东境内,有着许多粤语播出的电视频道及广播电台。由于粤语虽然在中国大陆仅被作为方言,未赋予特殊的保护地位(并不像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语言在相应的民族自治区一样受法律保护),属于并不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地位的汉民族地方话,其在公共空间的推广及使用程度已经足以让中国绝大多数其他地方的人瞠目结舌:你在中国大陆任何其他地方,恐怕都难以看到这么多“公然”“公开”、“骄傲”的使用地方方言作语言媒介的电视、广播;也没有任何一个方言能够如此受到推崇,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词典、语言学习材料及拥有本省之外的巨大语言学习群体。
粤语的保存地位乃至影响力实际已经超过很多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语言,并且究其方言地位及国内使用人口来看,已经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力。任何在中国当代经历过其他地方方言式微的普通人,到港澳粤地区稍加体验,就会了解粤语不但不存在存亡问题,而且还相当的繁荣昌盛。而粤语繁荣的根本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依托港澳粤强大的经济实力及文化影响力。
我可以非常大胆的断言,在未来,粤语是不会消亡的——香港澳门将粤语作为官方语言,也是最起码的保证,而且假设我们退一万万步,如果粤语会在未来消亡,那么我相信,它至少将是中国最后一个消亡的汉民族地方语言。在粤语消亡这个不可能出现的假设出现之前,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其他地方方言的保护,而不是对粤语的保护杞人忧天(这里,我还将引申到广东省内其他两个受普通话与粤语双重威胁的两个地方方言——潮汕语客家话的保护)。
因此,我们看到,粤语的生命力其实是非常顽强的,广府人应该对此十分自信。而现在把若干粤语电视台频道(由于更多的人一直在看香港电视,这些台大概本来就没有多少收视率)转为普通话,就要上升到粤文化的存亡之争,全然不是理性的分析,并不值得深入反驳:这要么是盲目的上纲上线,要么就是特意为吸引人们眼球而危言耸听,并且会将推广普通话与粤文化的放到了对立面上,本身对广府人自己并无好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粤港澳经济实力及文化影响力在大陆也出现了相对衰落(过去可以覆盖大陆的香港电影及歌星目前也在大陆发展,操普通话表演,传统意义上的粤语电影、粤语歌曲影响力越来越少,香港不再生产“文化”,只制造“明星”),其必然意味着粤语影响力的相对衰落。广府人的危机感,我想更多的是折射其对地方经济文化实力在大中华区的相对衰落这一更深层次的危机感。几个电视频道语种的转变,无非是触发了这条敏感的神经。而从地方方言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举措本来无足轻重——至少不应该引发这样的波澜。
二、 “保卫粤语”、“粤语存亡”争论背后隐含的巨大悲哀
这个巨大悲哀就是,我们的社会居然对这样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势力恐怕最为强盛、生命力、影响力恐怕最大的地方方言——粤语的一根毫毛的触动引发如此之大的惊动,而对其他那些正在广泛消亡、真正面临存亡危机的地方方言却居然集体缄默。我看甚至连那些宪法保护的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官方语言,都无法引发与粤语对等的这关注。多少人会关注一个藏族孩子能否收到藏语教育?
我们知道,汉民族使用的汉语除官话(Mandarin,从四川到东北都在使用)外,还包括吴、闽、湘、赣、客家、潮汕、粤等多种分支语言,在欧洲其实足可以称为独立的语言(language),而在中国仅被赋予方言(dialects)地位。打开中国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语言分布图(见http://www.lvwo.com/bbs/attachments/month_0602/1tC5+rq60++3vdHUzbw=_CRiRFWwWoUuV.jpg)。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在普通话教育及现代媒体的冲击下,绝大多数地方方言都没有粤语背后的经济、文化及“海外势力”的支撑,面临式微乃至逐渐消亡的状况、当广府人在高呼粤语存亡危机时,不知各地方方言的使用者作何想?
另外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粤语(以及普通话)在广东省内对另外三个主要的汉族地方分支语言——客家话、潮汕话、雷州话的“侵蚀”。在今天的广东省境内,古来就有广府(说粤语)与客家、潮汕之间的竞争。在今天,粤语依托历史形成的地位及港澳经济文化的支撑,通过经济与商业、传媒、流行文化等,在广东省内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进而排挤其他几只语言。大量的客家、潮汕人流入广府地区并逐渐被当地同化,丧失了自己本来的语言文化认同。作为强势文化,粤语在广东省境内对其他方言的作用,与从全国视角看,普通话对粤语的作用十分接近,就是一个背景实力更强的语言对另一个语言的排挤。并且客家、潮汕等人面临的是普通话与粤语的双重夹击,自己的语言保存状况更为艰难。
强势经济与文化的语言最终得势,而弱势的语言将消亡。纵观人类文明史,由古到今都是这个规律,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同样,在根本不面临实质危机问题的粤语疾呼“存亡”的同时,广府代替了广东(粤)、岭南,而我们却听不见广东其他地方方言面临的真实危机。
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本来保存状况较好的粤语稍微收到“伤害”就会获得如此不成比例的关注?难道它本身的价值高于其他地方方言吗?它更值得被保护么?它面临更大、更真实的危机么?都不是。只不过是因为有了粤港澳相对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这一是赋予了粤语更好的保护现状、更多的使用人群,二是赋予了粤语更大的影响力及更正面的形象(粤语总让人与发达的港澳经济文化相联系,而非与“落后”、“没受过教育”、“口音”等因素相联系),让人们愿意追寻、保留;三是赋予了整个广府/粤文化圈的人在华人世界更强大的话语权。比如更多的人能够运用媒体,影响媒体、影响公共讨论。这些,解释了为什么粤语能够收到如此的关注。
三、 如果要保护粤语,就应该更注重保护更广泛的汉民族地方方言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如此丰富、多样汉民族方言,都有同等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保护价值,应当被全社会赋予同等的关注。我们要思考的,仍然应当是如何在中国当前的民族认同及法律框架下,在推广普通话、维护民族统一的大前提下,尽可能对汉民族地方话予以保护。对并不面临实质存亡问题的粤语的“粤语保卫战”争论,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是能够藉此契机,帮助全社会重新审视更广大地区的地方语言/方言保护政策与实践,认识到地方语言/方言对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贡献,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真正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汉民族地方话中。
而广府人自己,也应当将保护粤语变为一个保护地方方言的公共行动,拔高自己行动的话语高度,放在全国视角下思考这个问题,要积极的与广府人以外的人对话,让不同地方的人了解地方方言保护的需要与价值,并且加入到关心、支持的行列中来。同时,广府人也要换位思考,在广东省内,潮汕、客家、雷州等地方方言,同样有和粤语一样的保护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为粤语保护事业更广泛的共鸣和支持。
前一篇:粤人保护粤语要有全局观
后一篇:关于思想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