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点·Opinion |
[……]
恋童癖(paedophile)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学术上19世纪末已产生,但在公众话语中基本上是从70年代末才开始在英美流行,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到今天已经成为主宰新闻报道中性犯罪内容的一个核心话语,其受关注地位取代了所有其他类型的性犯罪。但恋童癖概念和对儿童的性虐待问题主要在英语国家存在,在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德意西,北欧国家,都存在较少;在日本基本不成为一个问题,在绝大多数其他国家,如中国,根本还没有这个概念。但没有这个概念不等于没有这种现象:只是人们对这种现象还没有形成概念,还没有形成意识。就像在街上手拉手的两个男子。在一个没有同性恋概念的社会,两人手拉手就不会被怀疑是同性恋。中国过去就基本如此。到今天就不行了因为人们对同性恋开始有了概念性的认识。
我还想说许多电影现在也探讨这个话题,举的例子第一个就是Capturing the Friedmans,这是一个记录片;内容我简单说一下。然后说说北野武。我说北野武是因为他的《座头市》比较巧妙地加入了恋童癖这个主题,我认为是一种赶时髦的手法。他这一做法恰恰反映了恋童癖在公众话语中的重要性。
通过媒体传播,这一话语不断得到加强,开始被人们认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这一话语也通过电影媒介流传到其他社会。譬如中国。这里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考古学问题:这种知识在什么历史语境、背景、权力和客观需要下产生的。
我的对这种观念地传入有两个对立的结论,第一个是这有利于我们社会重视这一现象,因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心理问题,不是存在于特定文化之中的,而具有一定普遍性,是不同社会的人群共有的问题。若能在社会形成这么一种保护儿童的观念,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进步。另一方面,这种话语的引进也会带来其他负面的影响。在英美,陌生男性和儿童(无论男、女儿童)亲热,很容易引起怀疑;michael jackson和小男孩同睡一房,马上让人想到恋童癖和儿童性侵犯。可以想见在中国或其他社会,这样的事发生,人们并不会这么联想。这就是一种话语和概念的力量。当这种话语存在了,人们看待同样的行为,态度也不一样了,人们变得更加怀疑。你可以说,他们容易往歪里想。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话语危及了人类之间某种本来可以非常纯洁的关系。这又让我们想到《Nowhere in Africa》里面的非洲男子和那个犹太小女孩子的故事,犹太人夫妇以为小孩子会被那个男子侵犯,其实他根本是纯洁的;还有就是电影里面的非洲小孩子和那个犹太小女孩,非洲小女孩都光着身子,小女孩子害羞,但当她脱了衣服那些小孩不在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害羞观念,同性恋,恋童癖,都像是概念上的潘多拉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