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大学生,都市留守的可怜虫。

(2008-10-14 16:46:07)
标签:

就业

学子

盲流

因果

父辈

杂谈

农村大学生,都市留守的可怜虫。

 

文、周瑭

 

 

这年头,乞丐不再可怜。或者是由于我们的同情心渐渐麻木。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职业乞丐们在更多的时候是做了一个收集社会闲散资金的角色。曾经关于他们,心里想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如果全国人民都给我一分钱,那算什么?那应该算非法集资吧。而他们不算,毕竟乞丐面对的是简单的群体。那是他们的职业,以资金落魄凄惨的形象换取回报。丐帮被武侠小说演绎得多姿多彩。所以,姑且把他归为历史遗留问题。从城市管理上来看,他们是节约盲流与职业人士们之间的。毕竟他们在城市生活目的明确,有相对固定的目标客户群体和生存方式。盲流则不一样。而,这里要说的一种盲流不是三无人员。而是我们曾经恩宠有加的天之骄子们,是的,我可怜他们的遭遇。因为他们有笔者身上同样的农村印记。而他们更有着无数的理想报复。而这一切,更多的是被现实狠狠的用脚踩到地上,呸了一口。再无人搭理,抱着一堆文凭和报复窝在旮旯里装的楚楚可怜,到动情之处,更是挥毫泼墨出来喊冤。瞧那德行。

 

请允许我用鄙夷的口气写下这篇文字。所谓良药苦口便是如此。早先,自己对大学生的状况做过简单分析:择校,选专业,这是每个学子都似乎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问题。如今又有大批学子踌躇满志,走出校园,在社会的大门前。观望,迷茫。曾经意气风华的走进象牙塔,为何那意气风华被那些菁菁岁月给消去了呢?到底是谁动了大学生的飞扬?-----就业。近年来,大家一直都在学子们就业的问题上进行着激烈的探讨。政府也把这一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并出台过一些相关的措施来缓解此类问题。但,前些时候,各大媒体报道的"北大学子卖肉"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大学生就业,依旧是暂时无法突破的瓶颈。有果必有因。那到底是何种因造就今时果呢?

因果一:择业的热门,导致就业的拥挤。

在入学前期,学子以及家长们都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趋向于现行社会的热门专业。商品经济社会,每一件商品的出现,必定是为了市场的需要而产生。姑且把大学生当做是一件商品。而从最初的入学,到最后走出校园。怎么样的商品。才是为社会所需要的呢?这里,再提一下需求市场。市场消费的是怎样的商品呢?而大学生这个商品的成形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乃至十几年。年年都有新一轮的就业冲击。谁又能知道。当此商品从生产线上走下来的时候。市场需要还有多少呢?

因果二:教育的传统,导致就业的无力。

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结构上偏重于理念,也就是相对于知识理论性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自身自主的能力的培养上力度或许应该加大。于此。笔者借用市场营销的一个理念。对于消费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刺激消费。也就是很多商家惯用的手法。一种是引导消费。针对产品自身拓展其目标市场。是否,我们可以借鉴此理念。在学生的培养上。重心调整到学生的自带课题就业。另,比较热门的专业,也是比较大众化的职业。相对于所谓冷门专业来说。就业竞争自然比较大。各院校,可以在科研与实用之间加大力度。或许,对于就业又多开了一扇门窗吧。

因果三:行业的区分,导致就业的盲目。

大众对于行业的区分。以,金领,白领,蓝领,灰领。而每一个行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外,还有对于工作实际操作经验。而对于这点。我们的学子们是最缺乏的。但,换个角度说。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眼高手低,或现实的磨练,或者对于社会的认识主观性。都可以成为影响学子在就业问题上的盲目。其实,在此问题上。曾经有过一个观点。笔者很是赞同。就是,学子们可以在就业问题上,不要存在一次性就业的观点。而可以选择多次性就业。在工作中积累。而不是在门外揣摩。或许说,只在找工作中哀怨吧。

因果四:地域的差异,导致就业的流向。

地域经济的形成的今天,南方等经济开放城市,沿海,以及历史所形成的经济文化中心。都使得,在就业意向选择时偏好于此类一线城市。整体的就业环境优好,使得在学子选择地域问题上立向于此。使得这些相对繁华的城市就业竞争激烈。毕竟,精英是属于少数的。所以,个体的就业就难免压力。甚至到达供过于求的状态。至于,偏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镇。此类的需求岗位却存在人才空缺。所以,在就业的地域上,应该实地起步,而不是平地跳空。这样或许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因果五:结构的划分,导致就业的偏重。

选择行业的结构,学子们似乎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而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体则忽视。在初次择业的偏重。其实是促成就业心理压抑的原因之一。相对来说。这样的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更严谨,更全面一些。虽然,高校的扩招。使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不再贴切于高考。但,又在就业这一环节重演。此点似乎与前面所提重复,但,岗位所属企业的结构。的确也改变了部分学子就业心理。在此点上。政府公务员的招考火暴场面十分形象。而相对于城镇的基层工作人员,则门庭落雀。其实,初出校门的学子,只见其表面。但,是否有想过。其工作的氛围,是否自己能承受呢?

综合以上因素,这里再简单算算一个农村大学生的求学历程。很明显,农村大学生是相对弱势的,毕竟出类拔萃的有也是少数。更多的依然碌碌无为,更或者说。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几乎很多大学生都是考借贷完成学业的。而父辈渐渐老去,难道指望他们来偿还那些因为大学而欠下的债务吗?而农村大学生在城市生活的条件无疑于海市蜃楼的理想。有如下几个疑问。

 

1、  毫无工作经验的你,工作薪资达到城市生活水平了吗?

2、  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你能买下几平米?

3、  当你渐渐长大,能承担家庭的责任了吗

4、  父辈操劳一世,盼到毕业。除了一纸毕业证看看,你还能给他们什么吗?

5、  拿个连集体户口都算不上的身份,农村大学生。城市有你半块泥吗?

 

我们一次次的说,要提高自己的知识。要吧知识运用。但,那是专家们说的。饭都吃不饱的时候,都市留守的可怜虫们?还是回家种地去吧,体验一下你父辈的辛劳再杀回城市。或者。你会更明白自己在城市里的定位。家乡的土地,很多杂草疯长。大学生们在都市里落寞失望。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情况呢?不是社会的错,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失落。

 

把你的失落的眼泪于抱怨的口水流成汗,其实,生活并没有你想像的那样糟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