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转博:何处悲声破寂寥——关于……

(2014-01-11 17:25:51)
标签: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秦腔

锁麟囊

中州韵

程砚秋

文化

分类: 荒腔走板

微转博:何处悲声破寂寥——关于……

何处悲声破寂寥
——关于作为地方戏秦腔发音问题的瞎掰


昨晚看戏,心里颇为烦闷,就比如你看到最喜欢的一件瓷器,生怕它被磕碰、被打碎。虽然结果不致如此,也可以理解这样的移植,但是毕竟是有个比较,也便知道,有些东西是不可以轻易去碰的,不是没有勇气,而是万事都有它的规矩和界限。一位朋友干脆说就当是看一出新编的戏,我知道那是退而求其次了。
实际上的感受就是仿佛磁带被卡住了一样,或者放得过快过慢一样。
距离上次进剧场看秦腔戏有两三年,我觉得一切还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一大堆的老问题。这问题集中起来,又不外乎一句话:发音。具体讲,就是吐字、行腔、四声、归韵、劲头,而不是旋律、节奏、音色这些玩意儿。可是,现在的搞戏曲音乐的,TMD全都搞这些了,把中国戏曲老往歌剧的路子上拉,根本不在乎“声怎么托腔”、“腔怎么传声”这些真正属于中国戏曲本质的问题。
微转博:何处悲声破寂寥——关于……
“发音”或许并不是秦腔《锁麟囊》的主要问题,但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个大问题。
以地方戏秦腔来说,现在的秦腔,已搞得无派别之差,几乎同质化,而“差异化才是秦腔发展的前提”(鄙人以前的一篇文章题目),原来尚有东路、西路、北路、中路、南路之别,但现在几乎都靠拢到了中路,也就是“西安秦腔”了。而西安秦腔的致命问题在哪里?在于“京剧化”,一切都向京剧学习,以易俗社为滥觞。
关于易俗社,的确给秦腔带来耳目一新的东西,但是,我要问:以目前群众喜欢唱的剧目、唱段来说,(可用统计数字说话,如SXTVS《秦之声》中历年来群众自乐班所唱之剧目统计),易俗社的剧目有吗?寥寥无几,大约只有一个《虎口缘》!有人想过是为什么吗?广大群众唱的,喜欢的,大都不是易俗社的剧目,而是民间流传的老的剧目。所以,对易俗社的评价,我的看法不那么高,而且我以为易俗社在民国38年已完成历史使命,它已结束。虽然实体、名字还存在,但不是从前的易俗社了。
中路秦腔成了最后的标准,不知是秦腔发展之悲还是之喜?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极力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挖掘的那些戏剧,反而更有说服力,更令人耳目一新,原因是它暂时还没被同化,还有一定的差异性。
秦腔最辉煌的时代,大约是清末民初乃至于抗战前后,产生的大家也都在这一时期。作为地方戏,当然要以地方话作为发音、吐字的基础,秦腔当然以关中话了。可是,关中话以哪里为标准呢?
民国时期的秦腔是以“泾三高”(即泾阳、三原、高陵三县,稍带富平、渭南一部分)方音为标准的。一是因为在关中话中,这三地的话是分尖团的;二是陇海铁路未通之前,关中经济、文化重心是在那里。
为何如此?因为戏剧本身就是跟人交流的,需要很多地区的人听懂,所以早期的剧种一般都奉“中州韵”为圭臬,也就是以明清官话为基础,现在的京剧发音,实际就是严格的中州韵即中原官话为发音的,而不是今天的北京话或普通话,所以,退回去200年、300年,明清的人都能听得懂的。
故作为地方戏的秦腔亦必严格遵照这个原则,也就是说必须按照关中话的“泾三高”方言为准,“朱出书入”必须按照当地土音来读。而不幸的是,现在许多演员一般不按这个原则去唱了。许多普通话的发音进入了秦腔唱腔之中,秦腔的味道,愈来愈被同质化,而秦腔自身的特点也会愈来愈声息渐无。
比如这个版本的《锁麟囊》一段唱词:“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
这里“何”字被唱成he,而不是huo,“珠”被唱成zhu,而不是zhi,其中的尖团字“寂”是读“ji”还是“di”?另外,戏中,还有大量的字音,如“如”被念为ru,而不是ri,“物”被念作“wu”,而不是“ve”,“日”被念为“ri”,而不是“er”,…………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不妨也把这些看做归韵的问题,更不说尖团这个属于声母的事了。还有,普通话的四声进入念白,这都是令人不舒服的。至于“十三辙”,幸亏秦腔和京剧的辙口基本一致,问题还被掩盖着,“春秋亭”一段的“遥条辙”基本没有大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两个剧种的十三辙,都还有许多不相同之处。再比如,《锁麟囊》的“囊”,“l”、“n”不分就是问题,声调一个是三声、一个是四声更是问题。
你演员读的时候,按那个标准去读?所以,看到的是大家各自为事,读得很乱,从而令人烦闷。不禁问一问:这到底是哪里的秦腔?

微转博:何处悲声破寂寥——关于……
(前一篇)
在忐忑中,走入剧场。 那是永远的《锁麟囊》,因为对程腔的喜爱,无以复加。 然而,它却是移植的 《锁麟囊》,是秦腔,是燥而烈的梆子。
程腔的内敛,收纵,它达得到吗?
种种疑惑,甚至不信任,走到剧场,看李军梅版 《锁麟囊》。
我常说,研究院虽出“梅花”,但终究是一窝子的“旦” ,没有大青衣,而且也常奇异于她们总是“串”,即跨过行当的界,小旦总兼着青衣,这可真是扯淡的地方。 我倒觉得今晚赵守贞的唱,是一位难得的青衣正旦。而薛湘灵仍脱不了小旦的身。
有许多剧种,不约而同地都改起了程家的《锁麟囊》,大概是张火丁把它演得太火了。几乎都沿袭“火丁一路”,水袖、包头,只要不开腔还以为就是京剧。 但无论是哪种地方戏,都不可能有程之腔,而这才是 《锁麟囊》的灵魂。
很不习惯、也不适应她所唱的“春秋亭”,包括念白……据说一位朋友在看完豫剧的 《锁麟囊》后,彻底崩溃,因为他是如此如此的难予忍受心中的宁馨儿一一薛湘灵操一口的河南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