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焦海民
焦海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07
  • 关注人气:1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建德与汉调二黄《回娘屋》

(2013-02-04 15:38:13)
标签:

名剧名伶

宋光祖

程砚秋

杜建德

汉调二黄

文化

分类: 荒腔走板

杜建德与汉调二黄《回娘屋》

【主演】    杜建德,男,生卒年不详(约于1998年前后去世,70多岁),陕西汉中市西乡县人,一说汉中市镇巴人。汉调二黄著名演员,艺名杜玉华,是这一剧种著名的“鸿来科班”(清乾嘉时期二黄班社)“玉”字辈代表艺人,正旦,兼演小旦。1929年进入汉阴县涧池镇德燕社二黄班,拜师杨荣安、陈长庚(均为正旦,并称“活香莲”)等人学艺。很快,杜建德就名闻陕南、川北一带,1941年进入安康同心社搭班演出,1950年随西关自乐社加入安康人民剧院(今安康市汉剧团前身),同年,杜建德作为安康专区代表出席陕西省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西安大众剧院演出时,深得此时旅陕调查地方戏曲的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高度评价。程砚秋在观摩其演出之后,说出“汉调二黄艺人为京剧老前辈”之语,一时传为佳话,并赠予杜建德一幅旦角“头面”及一面缀有“汉调之华”的锦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离开安康市汉剧团,转行至安康县房管局工作,晚年后,他重又组建西关二黄自乐社,演出不辍。其代表剧目有《二度梅》、《秋胡戏妻》、《柴房会》、《白玉簪》、《楚宫》及《回荆州》、《梅龙镇》、《坐楼杀惜》、《武家坡》等。杜建德善于塑造不同人物鲜明性格,表演大方利落、注重人物心理变化、细腻含情,其唱腔咬字清晰、行腔婉转,独具韵味。

杜建德与汉调二黄《回娘屋》
上海戏剧学院宋光祖教授主编之《名伶名剧赏析》,承蒙错爱,收录拙稿。此稿写汉调二黄名伶杜建德与他主演的《回娘屋》一折,勾稽索引,颇费周折。此书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收录中国境内200余名剧名折,200余民初以至于今50余剧种之名伶,其学术、资料俱佳,可常备案头矣。

杜建德与汉调二黄《回娘屋》

1949年11月,西安各界欢迎程砚秋访陕。这是程先生第一次来陕,第二次的时候,见到在南院门演出的杜建德。

【剧情】   《回娘屋》(又名《三上轿》)为汉调二黄流行剧目《白玉簪》全本中的一折,事见明传奇《白玉簪》,但情节略有不同。故事讲述明朝嘉靖皇帝登基前夕,太子少保李治告老还乡,恰逢七十寿诞。酒席间,李治以秀水县官为媒,将女儿李月英许配给王翰林之子玉林。不料却遭到其外甥杜文约的嫉恨,他假造情书,串通媒婆,设计盗走月英白玉簪,并乘月英、玉林新婚之夜,置于洞房,引起王玉林误会,疑心月英不贞。洞房夜,独留月英,使其孤枕寒衾度过一年半载。到端阳佳节,月英受母命归宁,她欲告母自己不幸的婚事,却又耽心母亲气恼伤身,故而欲言又止,忍辱负重。这时,新主嘉靖皇帝登基,召回李治,加官晋爵。当李治衣锦还乡,得知此事后,查明原委,严惩杜文约与媒婆,至此,月英、玉林夫妻合好。

【赏析】   《回娘屋》为正旦(李月英)唱工重头戏,其中,“三上轿”一节,尤其考验演员唱功,长达百余句唱词,多种变换的板式,充满跌宕的情感起伏,引人入胜,同时,这段唱词生动质朴,在民间颇为流行,因而往往也是观众最在意演员唱功及做功的地方。李月英是一位多情、善良,知书达理又忍辱负重的女性形象,她是这一出戏的主角,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她身上和心理。杜建德在塑造这一角色时,不但继承前辈艺人表演的精粹经验,而且还广泛吸收其他剧种表演上的长处,尤其在与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对这一角色的指导与切磋之后,他对李月英的理解和演出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他所塑造的李月英形象从而也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据安康市汉剧团老艺人回忆,杜建德演出“三上轿”一节时,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观众如痴如醉,以至泣不成声。此后,杜建德还把程砚秋对人物角色身份、心理的理解与分析方法,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他塑造人物独特的出发点。这一点,发表于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会刊》第39期上杜建德的署名文章《扮演〈楚宫〉中无祥女的一点体会》中就完全体现了出来。
杜建德首先是从人物独特的身份入手开始表演的,并且不同的人物身份还赋予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于《二度梅》、《秋胡戏妻》、《坐楼杀惜》等剧出身贫寒的正旦角色,《回娘屋》中的李月英是尚书之女,知书达理,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因此他在表演时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一个“稳”字,即表演的“稳重、大方”。体现在舞台上的“做”,杜建德则使用了细微的眼神动作,如李月英与母亲正在饮酒叙谈,丈夫王玉林突然上场,这时候李月英的内心虽然非常矛盾和痛苦,但是,从外部表情上又不能让母亲觉察到。两难之中,杜建德的表演准确体现出了“稳”字,他的表演的动作很细微,只用“眼睛”说话,当看到王玉林到来时,“她”既有正视又有斜视,充分体现出惊奇中不失稳重的神态。这时,李月英非常耽心其夫王玉林会把两人婚姻中的不幸告诉母亲,从而引得母亲担忧,因此“她”强装欢颜,忍辱负重,就像这一段唱词中所唱的那样,“娘面前我还得忍悲含笑,年迈人怎经得浪打风摇”,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内心所受的煎熬。如果一味用幅度较大的动作表现,则容易使剧中人母亲的角色觉察到,所以杜建德很好地抓住了只用“眼神”来表现的表演方法,收到了良好的舞台效果,符合这一人物的性格心理。
在杜建德看来,李月英又不同于《回荆州》、《武家坡》、《贵妃醉酒》等剧中出身高贵的正旦角色,虽然李月英也是出自高门,但是李月英含蓄多情、知书达理,所以在“回娘屋”以后,面对母亲的一再询问,她既想让母亲知道、又怕母亲知道,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十分微妙。杜建德的表演在此时并没有采用夸张的大幅度动作,而只是在下轿、进门、跪拜和上轿时通过一些明显的程式动作,既交待了剧情,同时又通过唱腔传达了这种微妙的心理与感情,比如上轿时,开头一句的西皮摇板“怕的是回王府娘呀儿有命……”,忽然,杜建德把后面紧接着的两个字“难逃”作暂时停顿处理,没有一气唱出来。因为母亲就在跟前,“难逃”二字是不能让母亲听到的,女儿的灾难更是不能让母亲知晓。可是,这一切又必须要让观众听清楚弄明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杜建德在一个短暂的停顿之后,然后轻轻地唱出“难逃”二字,引得观众一片唏嘘!接下来,秋香扶她上轿后,李月英在轿中甩一个胱袖,柔弱中初露刚强,所有的痛苦只有自己承担,含泪忍痛上轿而去,以水袖见长的大师程砚秋也不禁由衷称赞。杜建德善于结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通过合理的动作予以表现,于细微之处见深厚功夫。
杜建德的唱字行腔,清晰柔媚、婉转清扬,深得人们称道。他认为作为一个演员,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让观众把唱词听清楚,知道所唱的词是什么。在辞娘上轿的这一段,也就是“三上轿”一段,唱词长达上百句唱词,历来脍炙人口。这一段中,既要向观众交待王李婚事的原委,也要面对母亲时把压制的情感作暂时的吐露,但又不能直接,而是要含而不露,对演员来讲,此段最体现唱功:一方面以叙述的语气向观众交待,类似于“打背供”,一方面又以剧中人身份与其他角色互相交流。这也就是中国戏曲最精妙的“是我又不是我”的美学境界,演员既是叙述人,又是剧中人,既进入角色,又要求跳出角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一大段唱的板式变化也很丰富,从“(西皮一字)二堂内摆的是端阳酒宴,叫一声年迈母细听儿言。母女们分别后(转流水)整有年半,好比那天边月缺了又圆”开始,紧接着又转回“慢二六”、“二六”、“摇板”等等板式,由于这段唱词特别长,所以唱腔上才会出现这种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充分理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含而不露的情感变化,同时本段也有身段要求,“三上轿”中有两次与母亲相别的“洒头”表演,演员憋脸抖袖,情感激烈饱满,前一次还伴随在“泰山锣鼓”中有一个大的“圆场”,后一次则是甩胱袖,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跌荡的情感,也体现了一个正旦全面、娴熟的唱、做之功。
1950年9月,陕西省首届文代会期间,程砚秋在连续观摩杜建德三场演出后,对他说:“我看了你三场戏,表演大方,干净利落,没有小家碧玉之气,没有怪身段、怪东西,演的角儿也很相称。我也是演这一类角色的,你的演出有许多可取之处。”
《回娘屋》是《白玉簪》本戏中常演的两折之一,另一折为《过府问罪》(又名《打皮鞭》)。前者为正旦、后者为正末的重头戏,各有百句以上的的长词大调唱腔,结构独特,深受观众喜爱。全剧唱下调(即西皮调),板式变化丰富。其中,《打皮鞭》一折为末(李治)唱、做工的重头戏,此折中,扮演杜文约的丑、媒婆的彩旦演员还有一种独有的舞台特技表演,即腰缠白布,作“挨(打)皮鞭”的形状,体现了作恶多端必有回报的结果,不过,这种特技技艺随着本剧不再经常演出而逐渐失传。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编,1956年印行
2 《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汉调二黄资料集》,油印本,1959年5月
3 《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4 《程砚秋戏剧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