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德与汉调二黄《回娘屋》

标签:
名剧名伶宋光祖程砚秋杜建德汉调二黄文化 |
分类: 荒腔走板 |
【主演】
上海戏剧学院宋光祖教授主编之《名伶名剧赏析》,承蒙错爱,收录拙稿。此稿写汉调二黄名伶杜建德与他主演的《回娘屋》一折,勾稽索引,颇费周折。此书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收录中国境内200余名剧名折,200余民初以至于今50余剧种之名伶,其学术、资料俱佳,可常备案头矣。
1949年11月,西安各界欢迎程砚秋访陕。这是程先生第一次来陕,第二次的时候,见到在南院门演出的杜建德。
【剧情】
【赏析】
杜建德首先是从人物独特的身份入手开始表演的,并且不同的人物身份还赋予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于《二度梅》、《秋胡戏妻》、《坐楼杀惜》等剧出身贫寒的正旦角色,《回娘屋》中的李月英是尚书之女,知书达理,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因此他在表演时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一个“稳”字,即表演的“稳重、大方”。体现在舞台上的“做”,杜建德则使用了细微的眼神动作,如李月英与母亲正在饮酒叙谈,丈夫王玉林突然上场,这时候李月英的内心虽然非常矛盾和痛苦,但是,从外部表情上又不能让母亲觉察到。两难之中,杜建德的表演准确体现出了“稳”字,他的表演的动作很细微,只用“眼睛”说话,当看到王玉林到来时,“她”既有正视又有斜视,充分体现出惊奇中不失稳重的神态。这时,李月英非常耽心其夫王玉林会把两人婚姻中的不幸告诉母亲,从而引得母亲担忧,因此“她”强装欢颜,忍辱负重,就像这一段唱词中所唱的那样,“娘面前我还得忍悲含笑,年迈人怎经得浪打风摇”,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内心所受的煎熬。如果一味用幅度较大的动作表现,则容易使剧中人母亲的角色觉察到,所以杜建德很好地抓住了只用“眼神”来表现的表演方法,收到了良好的舞台效果,符合这一人物的性格心理。
在杜建德看来,李月英又不同于《回荆州》、《武家坡》、《贵妃醉酒》等剧中出身高贵的正旦角色,虽然李月英也是出自高门,但是李月英含蓄多情、知书达理,所以在“回娘屋”以后,面对母亲的一再询问,她既想让母亲知道、又怕母亲知道,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十分微妙。杜建德的表演在此时并没有采用夸张的大幅度动作,而只是在下轿、进门、跪拜和上轿时通过一些明显的程式动作,既交待了剧情,同时又通过唱腔传达了这种微妙的心理与感情,比如上轿时,开头一句的西皮摇板“怕的是回王府娘呀儿有命……”,忽然,杜建德把后面紧接着的两个字“难逃”作暂时停顿处理,没有一气唱出来。因为母亲就在跟前,“难逃”二字是不能让母亲听到的,女儿的灾难更是不能让母亲知晓。可是,这一切又必须要让观众听清楚弄明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杜建德在一个短暂的停顿之后,然后轻轻地唱出“难逃”二字,引得观众一片唏嘘!接下来,秋香扶她上轿后,李月英在轿中甩一个胱袖,柔弱中初露刚强,所有的痛苦只有自己承担,含泪忍痛上轿而去,以水袖见长的大师程砚秋也不禁由衷称赞。杜建德善于结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通过合理的动作予以表现,于细微之处见深厚功夫。
杜建德的唱字行腔,清晰柔媚、婉转清扬,深得人们称道。他认为作为一个演员,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让观众把唱词听清楚,知道所唱的词是什么。在辞娘上轿的这一段,也就是“三上轿”一段,唱词长达上百句唱词,历来脍炙人口。这一段中,既要向观众交待王李婚事的原委,也要面对母亲时把压制的情感作暂时的吐露,但又不能直接,而是要含而不露,对演员来讲,此段最体现唱功:一方面以叙述的语气向观众交待,类似于“打背供”,一方面又以剧中人身份与其他角色互相交流。这也就是中国戏曲最精妙的“是我又不是我”的美学境界,演员既是叙述人,又是剧中人,既进入角色,又要求跳出角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一大段唱的板式变化也很丰富,从“(西皮一字)二堂内摆的是端阳酒宴,叫一声年迈母细听儿言。母女们分别后(转流水)整有年半,好比那天边月缺了又圆”开始,紧接着又转回“慢二六”、“二六”、“摇板”等等板式,由于这段唱词特别长,所以唱腔上才会出现这种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充分理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含而不露的情感变化,同时本段也有身段要求,“三上轿”中有两次与母亲相别的“洒头”表演,演员憋脸抖袖,情感激烈饱满,前一次还伴随在“泰山锣鼓”中有一个大的“圆场”,后一次则是甩胱袖,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跌荡的情感,也体现了一个正旦全面、娴熟的唱、做之功。
1950年9月,陕西省首届文代会期间,程砚秋在连续观摩杜建德三场演出后,对他说:“我看了你三场戏,表演大方,干净利落,没有小家碧玉之气,没有怪身段、怪东西,演的角儿也很相称。我也是演这一类角色的,你的演出有许多可取之处。”
《回娘屋》是《白玉簪》本戏中常演的两折之一,另一折为《过府问罪》(又名《打皮鞭》)。前者为正旦、后者为正末的重头戏,各有百句以上的的长词大调唱腔,结构独特,深受观众喜爱。全剧唱下调(即西皮调),板式变化丰富。其中,《打皮鞭》一折为末(李治)唱、做工的重头戏,此折中,扮演杜文约的丑、媒婆的彩旦演员还有一种独有的舞台特技表演,即腰缠白布,作“挨(打)皮鞭”的形状,体现了作恶多端必有回报的结果,不过,这种特技技艺随着本剧不再经常演出而逐渐失传。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编,1956年印行
2 《安康专区戏曲发掘组汉调二黄资料集》,油印本,1959年5月
3 《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4 《程砚秋戏剧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