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奥数不是洪水猛兽

(2011-09-09 22:42:42)
标签:

转载

捱同学写的。
原文地址:奥数不是洪水猛兽作者:whitehair

奥数不是洪水猛兽

 

近日,西安的报纸又发起了一波打击奥数班的声浪。报纸以“治理疯狂奥数班”为整版标题,披露在两个月里共接收到了1105条有关奥数班投诉的消息,发出了“打场持久战,将害人奥数班扫进垃圾堆”的呼吁,记者还精心地算了一笔帐,说两年多奥数培训下来,需要45000元,同时还特别指明“按目前市价,45000元可以买到比亚迪F0、雪佛兰乐驰、奇瑞QQ3、长安铃木新奥拓、全球鹰熊猫、哈飞路宝等品牌和型号的任何一辆车”—言下之意,教育投资不如买部车有价值。在这样完全一边倒、怒不择词且逻辑混乱的舆论面前,我想为奥数辩解几句,估计要被唾液淹死。但我还是要说。

可以治理奥数班,但不能妖魔化奥数。奥数其实是一种思维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说课本上的数学,是在告诉学生往罗马去最容易走的一条道路的话,那么奥数,则是给学生指出通往罗马的所有道路以及其中距离最短的一条道路。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能使孩子们体会到思维的优美、发现的乐趣。否定奥数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其太难,二是其无用。勿庸置疑,相对课本上的知识,奥数的确相当有难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奥数的思维方法,很多家长以自己解不了奥数题为证据来指责奥数过于难,然而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游泳、钢琴、围棋,学哪样不得从娃娃抓起?学哪样家长能比娃娃学得好?没有人因此质疑这些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唯独到了奥数这里,这就成了一条钢铁般的罪状了。至于说奥数没有用,就更不是理由了。有用没用不是决定学什么或是不学什么的唯一理由。文学有什么用?音乐有什么用?体育比赛又有什么用?教育理念上的实用主义是阻碍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而奥数的思维方法,却恰恰应该包括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中。

可以治理奥数班,但不能不除病根。奥数班乱象的病根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如果每个学区的学校教育质量都差不多齐,谁不愿意让孩子就近入学呢?谁愿意花钱求人租房子搬家地择校呢?没有择校的需求,奥数班就仅仅是兴趣班而非考试班,就不会像野草一样疯长了。但教育部门治理奥数班乱象的方法,似乎只有“严禁”一种,三月份西安一个教育部门的官员信誓旦旦地说,不整治住奥数班,就绝不罢手,但几个月过去,洗牌之后的奥数班以新的格局报复性反弹,除了使奥数班因保密成本增加而提高收费以外,没有明显成效。这是典型的头痛医脚,怕就怕头病未除,脚病又添。据说有的地方也曾试图医治头病,但方子有些奇怪,比如,让入学孩子家长抓阄,抓着哪个中学上哪个中学,还有人提议让老师流动起来,不定期地在各个学校教学,用不特定的师资来对抗家长们对教学质量的预期。--这些法子简直不是在治头病,而是在砍脑壳。

可以治理奥数班,但媒体不能失去理性。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剖析发现事实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这是媒体的担当。但在治理奥数班这一事上,媒体只限于报道奥数班如何之“疯狂”,以让所有奥数班无立锥之地为己任,孰不知,这种曝光只能让奥数班化整为零,走上“游击战”的道路,使其因保密成本增加而提高收费,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帮倒忙、添新乱;而媒体对于奥数班能在政府要治、市民喊打、媒体围堵的“恶劣生态”中生生不息甚至欣欣向荣之原因,却丝毫没有触及,而且其一味地站在“喊打”阵营一边呐喊助威,对其它不同声音恍若未闻、毫不理睬,一再撞墙也不肯反思,有失理性,有违客观,也与媒体的职责担当背道而驰。

中国目前的很多事情,明明有最简单解决办法,惠而不费就能试出灵不灵,却偏偏不肯尝试——简直给人一种要“养敌自重”的感觉。治理奥数班就是其中一种。均衡教育资源或许没有办法一蹴而就,但总得设法迈出第一步。择校现象既然在目前无法制止,与其让学校见不得光地暗中收钱、花钱,不如索性以退为进,在公开允许的基础上,让教育部门把力气使在引导、监督合理使用择校费上,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不是让所有的车都挤在一个车道上排队才是公平,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应该建立一种“多车道”的模式,即采取措施鼓励、扶持建立、办好私立学校,分流生源,允许个别学校通过考试选拔生源,同时,确保除此以外的其它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均衡,在这种配置模式下,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合适的学校。

奥数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一只替罪羊。可以迁怒于替罪羊,但要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得医治头病,惩治病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