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星记录(一):仍到关垭

标签:
关垭湖北楚长城诗经公刘秦长城 |
分类: 烟迹霞影 |
过了国庆长假,立刻就到了安康。这回仍到平利,工作之余,又和大家去了关垭。
我的疑问仍旧。
兹载旧文。
从这里出去就是湖北,大字是“关垭”,地名,小字是“湖北界”。旁边就是所谓的“楚长城”。
这就是我所谓的“楚长城”。关垭的城口是湖北修的,这边就是竹溪县,他们立的碑文上也说是“楚长城”,但我看后,有些疑问。
城墙的这边是面向湖北界的,下面应该是壕沟,据他们碑文之介绍,当年还有屯堡,但很明显可以看出,屯堡遗址在陕西一边,那么,这个城墙是防谁的呢?它很可能不是楚长城,而是战国时期的秦长城。 其夯土痕迹修筑的样式,也不是楚人擅长的以砖石垒砌的那样。
平利当地的陪同人士说,这个关口是湖北一方,抢先修的,他们还把界址向陕西方向移动了40米,后来在国务院勘界主管部门的调解下,算是和解。但城门是修了,不能炸毁,只好保留着用。历任湖北书记诸如关广富俞正声者,每回视察竹溪,便必临关垭,以无声之宣示。陕西人只是做笑谈。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但历史并未如预言的这般,现在,湖北人的集体记忆里还响彻的是战国的戈械之声。
这显然是夯土的技术,使人想起〈诗经·公刘〉所描写的那个场面,这怎么可能是“楚长城”呢?如果是楚长城,那么楚人怎么会屯兵陕西一方,面向楚国严阵以待?秦兵又如何攻打呢?他们都是一个方向,那还叫打仗吗?你再看看,这个城墙的壕沟、立面都是朝向湖北一方。
后一篇:零星记录(二):山乡僻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