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视阈与现代蜕变——地方戏曲保护中的学术理想

(2010-09-18 23:44:58)
标签:

现代化

汉调二黄

剧种

华阴老腔

秦腔

分类: 荒腔走板

此文即是参加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戏曲发展论坛的论文,容其不弃,获了个头等奖,今贴第二部分于此,亦是老生常谈。

 
 
二  陕西戏曲剧种的层次性与差异化保护
 
 
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综观陕西各地流传的戏曲样式同样如此,因而在当代,戏曲发展与保护的层次性就愈见突出。根据上文的初步探讨,我们再进一步把当今陕西省境内流传的戏曲剧种分出不同层级来:按照“中心/边缘”、“官方/民间”、“大戏/小戏”、“文人/艺人”这样一个二元模式,同时,在同一个剧种之中,又可按照“体制、剧目、人才、流派、资料、场所”等细则,进行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措施。

 

剧 种
大戏
小戏
官方
民间
中心
边缘
文人
艺人
叠加指数
秦腔
☆☆
 
☆☆
 
8
汉调桄桄
 
 
 
 
4
汉调二黄
 
 
 
4
商洛花鼓
 
 
 
5
华县皮影戏
 
 
 
5
华阴老腔
 
 
6
阿宫腔
 
 
 
 
4
弦板腔
 
 
 
5
合阳提线木偶戏
 
 
 
5

 ☆指关注度,此处为印象得分,尚无实际的调查数据,但是笔者认为,这个印象是符合实际的。

在陕西省第一批的保护名录中,秦腔的影响最大,各级政府扶持的力度也最大,属于大戏系统、中心位置、官方和民间都认可、文人尽皆参与的保护对象,假如说它是濒危剧种,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有学者列出不同标准,认为像京剧、广东粤剧、秦腔等这些大的剧种,暂时没有列入“非遗代表作”的必要,这个观点虽然比较激进,但是也不无道理。17】
我们这里仅谈秦腔之外的其余8种剧目,其中华县皮影戏(实际为碗碗腔)、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四种统归为皮影戏,与合阳提线木偶(属于傀儡戏),及曲牌体的商洛花鼓,均为小戏系统,而汉调二黄和汉调桄桄为大戏系列;这个名录中,与商洛花鼓同为曲牌体的、影响范围更大的眉户(实际为迷胡)没有列入,似乎符合关于“更濒危者保护”的观点。但是,如果这样一衡量,那么,秦腔何以列入呢?
显然,这个名录还充满了矛盾。因为,其实还有更濒危、迄今仍然存在的一些剧种,根本就没有进入遴选者的视野,如陕北地区的赛戏、陕南的傩戏和渭南市合阳县的跳戏、韩城的秧歌戏等等,这些在戏曲形成和演进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剧种只能遗憾地等待下一拨的申报了。
以第一批非遗代表作汉调二黄而论,有关它的研究、保护,应引起我们充分注意。
建国以后,陕西省及安康地方党政领导对汉调二黄剧种的抢救、发掘、继承和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如将安康汉剧团收为省属国营剧团,由安康专署代管,曾拟编制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四团和计划成立省汉调二黄剧院,以及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特定在安康举办等等。当时的陕西省文化局特别设立安康戏曲发掘组,6年中抄录大量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彩绘脸谱,记录整理源流沿革、艺人传略、班社活动等文字和曲谱资料,为剧种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彼时,安康10县皆建有专业演出团体,城乡业余活动十分活跃。
当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安康汉调二黄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悲哀。专业剧团仅剩一个由汉滨区管理领导的安康汉剧团,已剩不多的业余演唱者都是一些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人非但不象从前以汉调二黄为地方荣耀而感自豪,而且连汉调二黄究竟为何物也知之不多了。若非此次国务院把汉调二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政策,作为戏剧史上异常重要的古老剧种之一的汉调二黄,无疑将很快消亡殆尽。建国初年,陕西二黄还十分兴盛,曾经拥有几大流派如关中、商洛、汉中诸派,不过现在基本绝响,安康算得上是硕果仅存。如今,安康是陕西汉调二黄的代表地,上述三大派在安康都可演唱。
我们再追问一下:在全国数千个项目、几百个剧种当中,汉调二黄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批、仅518个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项目之一呢?诚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戏曲理论家刘文峰所说的那样:陕西(安康)汉调二黄剧种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18】这就是它得以被批准的原因,同时也是汉调二黄剧种重大文化价值的所在。这项由国家确立的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从历史意义讲,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陕西多了一份功劳;从现实意义讲,这一难能可贵的文化品牌,对于研究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走向,提升陕西文化大省的品位与知名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再比如,就同一个剧种的层次性来说,就需要在不同的层面进行差异化保护的策略。以秦腔的流派而论,长期以来不甚重视其间的区别和传习。事实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至于七、八十年代的长时间段内,曾经客观地形成了数个以社团、区域、演员为中心的流派。而流派呈现的其实就是内部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并且,有了流派,也就能最好地体现传承、体现竞争。
以地域而言,陕西的东、西两府,加上西安,同时还可延伸至汉水的南路,建国前后,尚还有“东咹咹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的说法,其实它强调的就是差异和区别,可是现在这种东、西两府的差别基本都在消弭,这在非遗的保护上,并不是一件好事。以流派而言,秦腔老生行当,刘毓中、刘易平、王文鹏等等,青衣正旦行,远的不去说,就近的如余巧云、肖玉玲、肖若兰、郭明霞等人,即使她们演唱同一出戏,也能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来,如同样饰演王宝钏,一个与一个不同,这就是差异和层次,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竞争的局面,才能互相促进,也才有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