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戏台罗哲文任半塘陕西唐戏弄戏剧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上下两卷的《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寄来了,收录鄙人去年的一项研究成果《韩城盘乐宋墓壁画初探》,以反映陕西地区唐宋时期戏剧活动之一斑。这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五”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历时三年,今终于出版面世。鄙人忝列其中,实荣幸也。斯著为该领域之最高水准,其言不过矣。
中午去拿书时,专门准备的一个大袋子亦承受不了其重,断裂,掉到地上。中国戏剧出版社、素白硬精装封面,铜版纸的内文,图片历历在目,欧阳中石的题签,罗哲文的序,目录里,鄙人之落款排在前辈齐如山、任半塘、蒋星煜、曾永义诸先生文章名后,悉皆吾所敬仰之大师也,尤以半塘先生,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竖子如此,当勤勉以进。
不过有一点就是,这书忒贵,660元,印量又小,如果我有两本的话,我会把其中之一送给省图,可惜,目前全陕西只有三本啊。
兹录有关新闻: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出版
新华网北京5月4日专电(记者郝静)对我国古戏台进行综合研究的艺术科研成果《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近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上、下两卷,由古戏台的历史演变、古戏台建筑形制及类型、古戏台匾联艺术、古戏台保护与维修、古戏台遗存状况及保护对策、70座古戏台测绘图等六部分组成,对我国戏曲戏台的形成和历史演变、戏台形成建筑化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不同时代戏台的建筑艺术等做了深刻阐述,有许多新的发现和突破。
书中征引了大量文献资料,收入民国以前图片60余幅,新拍照片及古戏台测绘图1100多幅,记录有自宋元至清代700多座古戏台历史沿革与现状的相关信息,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该书首次集中公布的一批罕见的宋元戏台及其演戏图像、清代戏台及其演戏的照片、外国画家200多年前绘制的戏台及其演戏的图画、我国最早研究古戏台的文章手迹和80年前绘制的历代戏台图谱等极为珍贵。
据介绍,我国的戏曲及其用于戏曲表演、造型独特的戏台在世界戏剧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也是世界上遗存古戏台最多的国家,现仍遗存宋(金)至清末民初的古戏台10000余座。
见证戏曲历程《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出版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出版
该课题组由在京琼籍学者吴开英担任组长
由在京琼籍学者吴开英领衔进行的全国社科基金国家科研项目“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研究成果,近日通过鉴定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
我国的戏曲及其用于戏曲表演、造型独特的古戏台,在世界戏剧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并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国也是世界上遗存古戏台最多的国家,现仍遗存宋(金)至清末民初的古戏台10000余座。这些古戏台年代久远,历经沧桑,影响深远,是见证我国戏曲产生、见证并促进我国戏曲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宝贵实物。
2005年9月,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在全国范围遴选戏曲、建筑、戏曲文物等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课题组,由著名文化学者、文化部研究员吴开英担任课题组组长,成员中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柴泽俊、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车文明等专家学者,同时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古建筑专家傅熹年,著名戏剧家、书法家欧阳中石等担任学术指导。
课题组借鉴本领域以往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历经3年多攻关完成了《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上下卷)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项目研究。该项成果共60万字,由古戏台的历史演变(同时涉及我国古代演剧史、各地演戏观戏习俗)、古戏台建筑形制及类型(同时涉及我国古代剧场建筑史、各地不同风格的建筑以及装饰对戏台建筑的影响)、古戏台匾联艺术(同时涉及我国匾联艺术史)、古戏台保护与维修(同时涉及我国古建筑维修史)、古戏台遗存状况及保护对策、70座古戏台测绘图等6部分组成,对我国戏曲戏台的形成和历史演变、戏台形成建筑化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不同时代戏台的建筑艺术、戏曲戏台与宗教的关系、古戏台匾联的文化内涵、古戏台的科学保护与修缮等方面阐述深刻,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担任该项目鉴定评审组组长、我国著名戏剧史专家王安奎评价“这一课题具有内容充实、体系完备、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在其撰写的序言中也高度评价该项成果“在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出,定能增进人们对我国古戏台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并能推进我国这一领域学术研究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