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焦海民
焦海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07
  • 关注人气:1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宝钏戏文探秘(2)

(2010-04-29 21:37:09)
标签:

寒窑

五典坡

秦腔

算粮

王宝钏

大登殿

分类: 电影梳子

第二集:得失寸心知

 

   [紫禁城

清朝康熙年间,四方安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也逐渐回升,在版图辽阔的大地上,从北方到南方,从宫廷到民间,曾经一度沉寂多年的戏曲活动重新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北京皇宫里征选各地戏曲进京献技的消息,传到了西安。为官一任的川陕总督,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他们就带着这出深受民间喜爱的秦腔大戏《烈女传》出发了,他们很有信心,这出在陕西民间红极一时的戏,一定会博得宫廷上下的喜爱。

[北京湖广会馆

事实也果然如此,一时间宫里宫外,都为这个苦情戏而深深吸引,人们被剧中主人公的真情守侯而感动,但也为王宝钏的悲剧命运唏嘘不已。

悲剧的结局,令皇宫很不满足,于是,一则改变这个戏曲故事最终走向的意见出台了,宫里要求川陕总督府组织人员把《烈女传》进行一次大的改编。

杨志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个悲剧结局,连崇祯的母亲都不高兴,觉得悲剧结局,王宝钏很可怜,官员就修改。”

这是一次极有意思的变化。明朝末年的社会,他们十分欣赏和推崇这样的的“贞烈”的结局,而到了时代更替、社会安宁之后,这样的结局必须要改变了。

是两个时代审美趣味的极大变化,那也是一次重大的修改,要把一出悲剧改成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我们可以在这个变化中,看到时代的背面,已经从明末的乱世激荡,推进为康乾盛世,就这样,一个悲剧就以主人公的复活而转化为新的喜剧。

杨志烈:“修改就结合当时清代这么个形势,改成了薛平贵在西凉投降,招驸马,然后带外族兵打到长安,称王称帝,所以,清代文人改编,就是根据当时的需要,后面这情节就是清代改的。”

这给久居中原腹地的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那时候的社会,人们还沉湎于正统的意识之中,“反清复明”的思想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文人要在这一历史情势下,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契合最高统治意志的结合点,毫无疑问,这个新的故事都必须使使双方满意。

 

或许,那是一次集体的创作,也并不是一时一地完成,而是经多人之手反复修改,这其间毫无疑问的是,由于秦腔艺人与底层文人共同的参与,这个戏深深的烙上了最明显不过的民间印记,与那一时期众多的文人创作戏曲完全不同。

它在那个年代,给那时处于中原腹地的人们,在失去汉家江山之后以强烈的心灵慰藉!虽然它描写了薛平贵引来西凉入侵,夺取中原王朝,但到底是薛平贵王宝钏夫贵妻荣,在一种喜剧的格局里完成了一次情感的转化。不仅如此,这些秦腔艺人,还把朴素而淳厚的乡土情结与地域特色融入《五典坡》之中,“因地入俗”,以浓厚的陕西本土风情,吸引无数的观众。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新的故事,这就是后来秦腔戏《五典坡》的后本:

征讨外族西凉国的汉人薛平贵,被俘以后就生活在西凉,进而被招为驸马,适逢西凉国国王去世,没有子嗣,因此薛平贵以驸马的身份,成为西凉王。一十八年之后,他得到了王宝钏托书的那只鸿雁,他知道在故国长安,妻子王宝钏还在等待,于是想方设法,灌醉玳瓒公主,逃出三关,回到寒窑。后面是玳瓒公主领引的西凉追兵。

这是一个几乎发生在两三天之内的新编故事,当薛平贵在五典坡,看见挖野菜的妻子后,假意不认识,借机调戏。这对离别十八年的夫妻,在五典坡前一番你争我斗,最后终于相认。

王宝钏见丈夫回来,两人便商议第二天回相府算粮,父亲王允以为女儿十多年里第一次回家,是回心转意,于是劝其改嫁。不料王宝钏与二姐夫魏虎执意清算所欠薛平贵的粮饷,众人都以为薛平贵十八年未回,一定是死了,不料薛平贵出现,故事急剧变化,这时的宫里也发生变化,皇帝驾崩,身后的玳瓒公主和西凉兵打来,薛平贵被推举为新的国王,于是,宝钏封后,玳瓒为妃,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这样结束。

 

夫妻团圆,登基坐殿,这是一个最喜剧化的大结局。这个续编的故事共有五出,即《赶关》、《赶坡》、《算粮》、《收将》和《大登殿》,这就是“后本”,而王宝钏彩楼招亲、薛平贵别窑从军的故事就被称为“前本”,在明末,这个戏由由弹词本改编为秦腔的时候也仅有前本,共八折,即《花园降香》、《彩楼配》、《三击掌》、《降妖马》、《投军别窑》、《征西》《母女会》和《鸿雁捎书》。

从此这个戏曲被定名为《五典坡》,一悲一喜,在各地的城乡演出。一本完整的《五典坡》戏曲就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

王志直:“过去看戏,连台本戏通宵看,往往好多戏连台演,觉得王宝钏就这样子完了,不解谗。后来把后面续上,比方说《算粮》《大登殿》,想这个,人就感到美好的结局,感到很满意,因为中国人喜欢大结局,喜欢这个喜剧结局,喜欢这个形式,因而看的好像很解谗,据我考虑,主要就是这样子。”

王志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研究员):“后来就加进来,糅合在一起,过去是前后本连演两个晚上。”

无独有偶,在中国民间这一演出形式,和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大酒神庆典”极为相似。在古希腊,每一位的悲剧作者,用一天时间演出自己三部悲剧作品之后,还要演出一部“羊人剧”才能散场,观众才能回家。而古希腊的“羊人剧”,就是一出喜剧和闹剧的演出,为什么在悲剧之后,还要上演一出喜剧?观众才能心满意足的回家呢?或许在悲喜之间,有一种原始而神秘的对应,在我们每一个内心最隐秘的深处。

 

清代改编的后本故事中,这一折戏,这样的情节,为什么令我们似曾相识呢?

原来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一出著名的元代杂剧《秋胡戏妻》,剧作描写罗大户人家的女儿罗梅英新婚三日,丈夫从军,一去十载,她在家采桑养蚕,为人担水度日。十年后,丈夫秋胡衣锦还乡,在桑园遇见妻子而不认识,上前调戏,遭到痛骂。

秋胡故事的本原同样可以追述到汉代刘向所编的《古烈女传》以及唐人话本《秋胡变文》之中,它们都是描写烈女。

梅兰芳先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提到的《桑园会》就是演绎这个故事。而他提到的另一出戏《汾河湾》,也有相似的情节,那可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唐朝名将薛仁贵从军征西,妻子柳迎春在寒窑等待十八年的故事,我们不知道《五典坡》到底和这些戏曲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受了它们的影响。

陈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最后见到了她所等待的人,我想这应该是美满的,但是大家觉得不满足,穷了这么长时间,穷了十八年,天天剜荠菜,把这五典坡上的荠菜都剜完了,你回来以后还是两口子挖荠菜过日子,那总是不满的。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传统戏结尾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总是想一个很好的很美满的大团圆的结局,这也是民族欣赏习惯,要改变也不是很容易的。”

 

秦腔戏曲《五典坡》把弹词、话本、民间传说集中起来,编成王宝钏故事,同时,为了增添这种改编的真实性,他们还融汇了唐代长安的一些真实存在的地名,这些地方直到今天还有遗址,史书和地方史志也都有记载。

杨志烈:“弹词本写的东京汴梁,南郊吧,寒窑,地点在那儿,秦腔戏改编,就是随地入俗,因此秦腔戏的改编,就是要有亲和力,让人看了亲切。所以他就把地点从东京汴梁改到长安,因此宝钏庙没有修建到东京汴梁,而是修到西安的寒窑,就是这个原因。”薛平贵故事,发生在宋仁时的宋都汴梁相府与城外之破窑,但秦腔艺人照此故事移编为陕西秦腔《五典坡》时,不仅将故事发生的时代,由宋改唐,而且将地点亦从汴梁移到了长安。”

 

唐代长安东南城外,鸿固原上就有乞丐所居的教化坊,沿街乞讨度日的乞丐,只能在鸿沟两岸的土崖上挖窑开洞居住,窑内清贫如洗,久无炊烟,因此得名寒窑。《五典坡》戏所写薛平贵,就是城南乞儿,住在鸿沟的寒窑之内。戏中描写彩楼招配之后,王宝钏与父亲三击掌,断绝情分,毅然追随城南寒窑,与薛平贵成婚。

 

随之而来的是秦腔《五典坡》故事发生时代的改变,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十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因而《五典坡》一剧就必须由宋代移为唐代。

杨志烈:“时间上有改变,过去写的唐代,包括其他各个剧种写的是唐代,但秦腔本写成后唐,五代十国时的后唐。”

但是民间艺人在改编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差错。历史的后唐建都洛阳,并没有在长安,也许是与那位尽人皆知的唐代名将薛仁贵区别开来,秦腔《五典坡》后本,将故事发生时代改变成后来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在戏剧中,还出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毕竟是出自于民间,是一本戏曲,谁会追究后唐的都城究竟是洛阳还是长安呢?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这是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裂变的时代。一个崭新的问题被当时的人们激烈的提了出来。这是1917330日西安当地的一份报纸《公意报》,在它上面刊发了一篇文章,明确指出《五家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王宝钏为什么爱上贫儿薛平贵?秦腔本的演出那个时候还没有褪去弹唱本中,王女看到薛穷虽然贫穷,但言出必验,日后必为真龙天子。因此,这出戏在主人公爱情动机上宣扬尊崇封建皇帝、宿命的思想。流传百年的《五典坡》大团圆的结局,虽然还烙有宋元时期弹词话本“前世今生”的印痕,但故事一代代传递到今天,这个结尾是否就令人们满意呢?

陈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编剧):“应该说,这个结尾是牵强的,今天的改编者,能够给它找到什么样更好的结局,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局,但是今天哪一个编剧把这轻易改掉,观众是不是接受,我觉得你还有一个问题,因为传统经典,我觉得任何经典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总是传承着一些缺损,这些缺损,并不伤及它的经典性,留着时代逐渐去完善它。”

 

这出戏芜精俱存,它既反对门第偏见、宣传婚烟自由,同时又保留着封建正统观念以及一些神秘主义思想。后来的改变就集中在这个方面进行变化。

陈彦:“当然,面对今天这一代人,你说起一个女的,在寒窑里苦苦对待一个男的十八年,这个故事听上去有些残忍,我们歌颂这些东西,初一听起来是残忍,但是我觉得目前王宝钏塑造的这个故事来看,我觉得她也有她的价值。王宝钏首先是在争取她的爱情自由的过程中,从一个特别封建的家庭走出来,她走到民间,其实她在那儿守着一种孤独,守着这个孤独其实也就是争取她人生最大的自由。”“我觉得王宝钏真是为了她心中的恋人,心中所争取到的那一份自由,等待了十八年,用现在的价值观,只要是不是逼迫的,它同样是崇高的,因此这个戏还是它时代的价值的。”“我想演了这么长时间,应该说久演不衰,推出了了这么多演员,并且在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我想它存在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仅仅说它那些方面的封建意识,对作品否定的话,我觉得对这个作品是不公的。”

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五典坡》戏剧的修改才得以最终实行,当年西北局文化部在中央戏曲改革方针的精神之下,专门成立“西北戏曲修审委员会”,对《五典坡》一剧进行专门的审议和提出意见,后来由著名编剧袁允中执笔修改。这个新修的本子将旧有的戏曲中,表现封建正统观念和宿命思想的部分,大都革除,使王宝钏勇敢地冲破封建门第藩篱,忠贞于爱情的美德得到更高的集中和表现。《五典坡》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陈彦:“这么多年,随着这么多演员,包括一些编剧,特别是观众,民族戏曲的发展,观众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我们现在的作品,也是不断听取观众意见修改,因此王宝钏修改到今天,观众起的作用很大,应该说受众去接受,使这个剧本在流变中,没有变的,始终是王宝钏的坚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