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渭水独钓先生关于二黄与秦腔之问题
(2009-05-07 01:13:36)
标签:
二黄梆子西秦腔魏长生朿文寿 |
分类: 荒腔走板 |
我在博客中发程砚秋先生写于1950年代的一篇重要文章《秦腔源流质疑》,本是为了我自己的方便,将这篇极难找的文献贴在自己能看见的地方,以便做随时思考和引用。说它难找,其因有二,一是这篇文章,向来的陕西研究者不愿意提它,用“置若罔闻”来形容亦不过分。迄今我发现提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三,一是焦文彬教授,他和我同姓,但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常有人问我这个事,今天也算是阐明。他在《秦腔史稿》中的首页,也曾引用,但却是用了许多省略点,“断章取义”,意义完全相反,与其对其他文献的引用形成鲜明对比,在其他典籍中,哪怕是先秦的文献,他力求勤勉钩稽,百密无疏,令人钦佩其考据的功力。但也就在这里,他犯了最基本的错误,他始终把后世戏曲之“秦腔”与先秦、汉、唐文献所言之涉“秦”之“声”“音”等相提并论,这是此书最不可取之处,概念未为统一,这已是离题之话,不多说了;第二个人是郭易风先生,他在《西安梨园会馆的变迁与碑文初考》一文中,提到程先生的观点,认为是可“自圆其说”,还算中立。近日又见苏育生先生在《西安晚报》发表《秦腔俱乐部》一文,也提到,但仍属于介绍梨园会馆,绕不过去,必须提的;三是朿文寿先生,这个姓念“la”,不年结束的“束”,口底下少一横。他在研究汉调二黄中发现此文,结果怎么也找不到。程先生的文章发在50年代的《戏剧月刊》上,这个杂志即使用心去找,也颇为困难,何况他在安康一隅,后来听他说,在省上来找,皆不出示。我觉得这事现在听起来是很荒唐的,权当笑话了。朿文寿先生由这一观点所引发的“京剧主要声腔源于陕西”的观点,振聋发聩,引起全国关注。其实,他说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对路,我也是被其吸引。
我得到这篇文章,也费了周折,首先是50年代编定的《程砚秋文集》未收,后来2003年再编的《程砚秋戏剧论文集》也未收,可见编者找也不方便了。在见到朿文寿后,他即把这个当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期间见到的资料拿出,交我拿去复印,我对他这种开放的胸襟十分感动,又一字不漏的把文章打印出来,校订数次,最后就贴在我的博客中,随时取用。
博客上此种文字,看者极少,所谓留言谓好的,也大多是一种习惯,其实问他,并没有看的,所以好多人说他的留言、评论多,我觉得那几乎类似于心里上的“自慰”。
这个文章,贴有一二年矣。忽一日,见有“渭水独钓”先生留言极细致,于是也不敢草率,回复了他。我觉得他是认真的读了,而且有自己的见解,我也愿意和他交流,只是近日实在是忙迫的顾不过来,深为表示歉意,今天把他的几回留言贴上,并有我的简单答复,以示我愿意交流也。
渭水独钓:2009-04-10 17:03:44
这篇文章也有许多问题。程先生认为清代西安剧坛所演的秦腔乃是汉调二黄,而魏长生唱的是川剧,之所以叫秦腔是因为秦腔名气大,并以为在魏长生将“秦腔”唱红之前已流传江南一带的“秦腔”乃是安徽庆腔的讹传。一些观点我不大认同,比如倘若秦腔乃安徽庆腔之讹传,西秦腔这个概念又作何解释?汉调二黄确实有关中一派,但能否断定在二黄流行西安之时,梆子秦腔不存在?将秦腔追溯到“秦声”也并非没道理。因为从史料来看确实有一脉相承风格相近的“秦声”台湾有位学者写了篇《梆子腔新探》里面有详细的考证。这篇文章认为秦腔的发展过程是秦声—土戏-西秦腔-梆子。不知博主看过此文没有?秦腔研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陕西本土研究者水平确实不高,再加之史料有限使得很多问题扑朔迷离。但我们也不能轻易认为质疑秦腔的人就一定正确。很多问题是不断深入的。如原先以为梆子腔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但现在有学者提出梆子的传播应是由西往东。这都说明研究的不断深化。像“汗颜的秦人”轻易就相信程砚秋是对的我以为也是不理性的。
博主回复: 2009-04-14 17:55:26
你看得真细,但是台湾曾先生的论证恰恰证明了梆子秦腔与魏长生演唱的迥然不同。其实,你只要换一个角度,二黄(冠上汉调之名是后来的事,仅仅为了区分全国流布最广的皮黄而已)即是秦腔,问题便解决了。事实上,关中老二黄就是文献上所称的秦腔。而现在的“秦腔”,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二六板”秦腔,它的定名很晚,易俗社时期的事情。
原来只是叫桄桄,二黄里也有梆子,不知你注意了没有?
魏长生演唱的不是川剧,而是秦腔,这是基本的事实。川剧的情况很复杂,因为它是复合声腔,含皮黄、梆子、高腔等。
流传到汉中的“南路秦腔”(这只是陕西学术界叙述方便而叫的名称),至今还叫“桄桄”,就是二六板秦腔得名之晚的明证。
渭水独钓:2009-04-14 19:40:55
我是说程砚秋认为魏长生唱的是川剧“不过当时魏长生所学的戏剧,可能并不是秦腔,现在川剧老艺人周慕莲,他家历代都是川剧演员,他的曾祖父曾是同魏长生一起来北京的,(注二)由此可以推断,魏长生也是一个川剧演员。”“ 台湾曾先生的论证恰恰证明了梆子秦腔与 魏长生演唱的迥然不同”这我明白,但他认为老秦腔与新秦腔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渭水独钓:2009-04-14 20:02:15
我觉得大家把问题都看简单了。甘肃研究者只注意甘肃与西秦腔的关系。陕西人只注意现在的梆子秦腔,牵强附会。山西人想给蒲剧证明分,二黄学者用力钻研二黄。但大家都忽略了其他剧种的细微问题。比如说西秦腔和二黄是一回事吗?证据何在?梆子腔起源于何时?关中二黄曾经也用梆子何以证明?有学者曾提出在北京同时有过两种秦腔是否如此?现在的秦腔曾叫桄桄不假,可否文人就叫它秦腔?西秦腔之西秦到底指陕西还是甘肃,还是陕甘一带?西府秦腔保留了大量吹腔说明什么?程砚秋说现在的梆子秦腔供奉的是庄王。而徐暮云在《中国戏曲史》中却说秦腔班社供奉的是秦二世,这是怎么回事?魏长生曾演《滚楼》一剧,这出戏在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均有。李嘉宝演出此剧,誉满西府。
今存1982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三十三集书录李德远口述秦腔《滚楼》抄存本和魏甲合口述西府秦腔《滚豌豆》抄存本。这出戏从何而来?二黄可否也有此剧。这些仅是我的一小部分疑问,博主能否赐教?
渭水独钓:2009-04-15 10:30:20
还有几点:一,二黄曾叫秦腔证据何在?又是何时改成二黄这个名称的?二,魏长生几次到大荔学艺,我们知道大荔是同州梆子(东路秦腔)的中心,魏长生既然唱的是二黄那为何去大荔?三,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写道:“秦中各州郡皆能声,其派别,凡两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有三:曰渭南,曰周至,曰礼泉。渭河以北,尤著名者一:曰大荔”。“小惠,大荔人也”,“其同部(江东班)中有宝者沙人,家于周至;其次有喜儿(一名小回),长安人,皆工同州腔(即大荔腔),与小惠埒。惟是同州腔二调,宝儿多侧调,不能高,其弊也,恐流为小唱。喜儿多平调,不能下,其弊也,恐流为弹词。这不是正是和现在的各路梆子秦腔基本相同吗?二黄即用西安官话唱中州韵又怎会有方言上的细微差别?四,梆子秦腔在省内俗称桄桄,外省就成为梆子,那文人记载为何不能说是秦腔。河北梆子曾被称作秦腔,秦剧,也被称作梆子,能说不是一回事。
博主回复:2009-04-19 18:32:10
渭水独钓先生,近日忙碌,未暇与您交流,见谅!
关于秦腔渊源,本人曾有二文专讨,可参看,并提批评.您引文献,我觉得当细考之,譬如你说魏长生在大荔学戏,这个说法不谨严,大概是王绍猷先生所记之传闻而当成真事,依我考索,魏似并未到过西安,有严长明<小谱>为证,书中所记秦中秦腔演员,惟独没有魏长生.这是一,二,魏从京到扬州,再返回四川,与李调元有过书信,亦无涉及陕西或西安一字.
因此,魏之秦腔,斯时在四川流播无疑,且及其兴盛,这一时期,四川多人之竹枝词可证.另,乾隆年,陕西人在自贡建西秦会馆亦可为证,尤其是其廊间木刻戏画.等等.
有机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