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也何曾到谢桥

标签:
谢晋《鸦片战争》黑泽明谢桥赵丹诗品 |
分类: 电影梳子 |
一个拍电影的大佬,在梦中魂归故里,这何尝不是夙缘。
谢晋不是黑泽明,他在中国的体制下。谢晋此身还没“遗”去,然早已留下“遗产”:纸上的词语,有几个文人争抢,喋喋不休;银幕上一溜子“角儿”,孰悲孰痛,如泣如诉。
谢晋要的是一段时间,掐头去尾,他的电影就在这中间,和两截没有关系,以《诗品》那样的分法,不是上品。中间这一段,是镶了画框,挂在壁上的,可以勾起回忆。
《女篮五号》,那种颜色,似蓝还紫。那时节,国产技术如此。我在小学的操场看,旁边是父亲牵住的手,印象深刻,时已秋冬,满场的黑棉褂子,窸窸窣窣。像我这样的孩子,自然还伴着一声长一声短的吸鼻涕音。唯有银幕上那个美丽健壮的女球员,使操场上暖意融融。那个女人是秦怡,很怪诞,他们两个的孩子让人碎了心。此后,人们都谈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的时候,我上中学,大概迷上了第五代,对这样的电影嗤之以鼻,更不屑去看。犹记起《舞台姐妹》,是在黑白电视里看到,那似乎是在山里,《牧马人》是在广播录音剪辑里听的,很好,“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就在这里记下。它们是给时代的安慰剂。
到《鸦片战争》,似乎也该他拍,似注定没有《林则徐》长久,赵丹更是“身段”“手眼身法步”,还有京剧曲牌,到现在看还有韵味;而新拍的电影却是太实,用力过猛。
看到有人称谢晋为“人民艺术家”,顿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轻狂人说出了轻狂话,不可信。
————谨以此纪念曾看过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