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的一二印象

标签:
奥运开幕式画卷四大发明孙猴子街道大妈希腊李宁 |
分类: 散文随笔 |
这个开幕式,我是这样看的:
1 大块面再重复大阅兵?
庞大的人阵,这是张艺谋最为重视的手段——化简为繁。大阵势下,启用了或者说新开发了一个乐器“缶”,可是,这不免令人想起“渑池之会”中“自以为王”的角色秦王,蔺相如几乎是一种侮辱性的回击,使他颇为尴尬又无奈地敲起这个“瓦罐”来。不过,用“万人缶阵”造成的“倒记时”,却异常震撼人心,把全民性的集体狂欢于鸟巢淋漓地演绎了一次。
无疑,这是一部大片的思路,这是利用电影导演带来的必然,舞台导演是舞台导演,和电影导演的手法或许有差别。在开幕式上,几乎也全方位地体现了“放映”与“观看”的二元角色关系。光电手段模拟的银幕放映效果,画卷/银幕这一层的相似性对应。恰恰,在这样的“影院”环境里,放弃了对“体育场”的利用,只是把体育场暗喻为“影院”,连鸟巢的碗边,都当成了“环幕”,你在一些旅游景点,都会见到的环幕。
这个关系一厘清,那么,这种万人阵所构成的“块面构图”,角度、力量,还是重复《大阅兵》。那个大阅兵,拍的不好,是因为他们楞是要处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2 画卷与场地的狭阔
文艺表演这个环节,我觉得在“画卷”这一令创作者颇为自得的环节,有些问题。它依然是“银幕画框”的思维,把自己束缚住了。卷轴不过是银幕的边框,把体育场的宏阔给放弃了,只在一个促狭的画框里数“小九九”,贯穿一个动作是“绘画”,直到最后万人脚“踩绘”完成,如果能充分运用体育场的阔大,就好了。所谓中国的画卷,一定是《清明上河图》式的时空一体的,而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台”那样的时空观念。
在画卷上铺叙四大发明,这就犯了“大片导演”的全部思维:挑选让外国人看明白的东西。这与中国人自己的看法迥然不同。我想希腊的开幕式,那些神话络绎不绝的走来,谁懂?如果希腊人考虑外国人看的懂的话,一两个就行,但是,它鱼贯而来的,只能让人感受其文明的煌华,没人会纠缠其具体都是啥意思。而我们却小心得多,生怕别人不懂?拍电影也一样。所以,选了一个最省事的、西方人早已挑选出来的“四大发明”,然后编排。其中,隐含的读者,就很明了。或许,我们的观众,只能对焰火而欢呼了。对那些四大发明,无所谓的。画卷上的表演,总叫人想起后现代的《唐伯虎点秋香》裸体书写,以及西安交大的活字雕塑,难道这就是原创性?
3 街道大妈的组织手段
有几个段落,如孩子们背书包在那里念书,活动,这实在是匪夷所思了。街道大妈的组织水平和组织观念。显然,为保密,他们把自己封闭了,有些地方走到牛角尖里了。
宫女出场,还以为是日本的歌舞伎呢?怎么搞成这样的装束?难道又是叶锦添搞的服装?
4 筋斗云
点火,当然,还是以银幕效果呈现,不过是连续剧的屏幕罢了。画卷卷开,不如说是祥云展开,李宁空中行走,不如说像孙猴子驾筋斗云,这倒是一个灵动的中国文化元素。遗憾的是,点火的动作却是静态的,孙猴子驻足,再去引火。如果是一个动的什么动作,把火燃着,那就飞起来了。
奥运会开幕式,各自言说,不亦一乐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