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焦若姿一则日记的考古学研究

(2006-05-21 23:14:53)
分类: 读书札记
有关焦若姿一则日记的考古学研究姿姿日记的第1页

5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自然一些地方少不了要搞活动纪念纪念,以把保护和利用文物的主题影响到人们心中。周日(21日),我带女儿经过西大,看见大门口一则布告,说学校博物馆这些天正对外开放,我便兴致盎然地跑去看。西大历史系的博物馆,早就听说了,地方就在中文系楼的三层,但上学时可实在是难睹芳容。十多年前,也就是80周年校庆的时候,曾进去看过,那时候人山人海,挤得你什么也看不仔细,自然就没什么印象。今天去,带着孩子,正好给她可以灌输一些有关老中国的知识,管她有没有兴趣。

我记得以前带她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她可是乱跑一通,只知道玩耍。我指着博物馆门前的两蹲唐代石羊说,那羊曾是咱们老家庄稼地里的啊,老爸以前割草时还骑过它呢!她就说“什么老家”、“老家”是啥意思?

说到老家,我不仅一阵感慨!其实,历史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家呢?我们在那里面继承来了和祖先一样的情感,继承来和祖先一样的与人相处的脉络,也继承来自己对现世与今后的一些看法。我很愿意沉醉在这里面,也希望孩子喜欢这些。

女儿7岁,上一年级,这个小学对他们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每个星期,都要求他们记一篇“日记”,其实叫“周记”更确切些。刚上后的第一学期,孩子也不会认字,学校就要求用拼音写,到这学期,识的字多了,就用汉字写。我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孩子们的进步非常明显。因此,今天从外面玩耍回来,女儿又坐到灯下,写她的作业,今天这个日记写得很长,这令我十分欣喜,录之如下:

有关焦若姿一则日记的考古学研究姿姿日记的第2页

5月21日  星期日(晴)

今天,我和爸爸去西北大学博物官(馆),我看见古代人用过的棋子,它很小,都没有我的棋子大呢!然(后)我看见一只猴子,我在自言自语的时候,爸爸听见了说:这不是一只猴,是一个圆(原)始人。

我听到讲解员说:这个玉石是古代人祭天的,那个玉石是祭地的。我爸爸又去看古人的棺村(材)和下水道。看完了文物,我们参加了一项保护文物的活动,我签上了自己的名子(字)。我觉得今天是最快乐的一天呀!

有关焦若姿一则日记的考古学研究姿姿日记的第3页

 

在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女儿看的很仔细,不停地询问,而且她还能记住,这简直令人兴奋。当然她的表达还不够,写下这些,倒引起我的兴趣,不妨就着她记下的这几个方面,更仔细地作些材料的补进,我希望她长大后,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行。

 

棋子

我们住的这个含光路西侧之地,在唐代是太平坊,太平坊处于唐长安外郭皇城正南朱雀街西第二纵列第一坊,属西城区。唐人韦述《两京新记》云:“朱雀街西第二街,北当皇城南面之含光门,街西从北第一曰太平坊。”故以该坊之优越地理位置,唐时这里名刹古寺甚多,《两京新记》又说:“(坊内)西南隅温国寺,西门之北定水寺,东南隅舒王死(元)名宅(原注:今为户部尚书尹思贞居之)。”温国寺就是现在的实际寺,西大为此还专门立一碑亭,特意纪念,是缘于当年的鉴真和尚,他受具足戒时就在这个寺内,唐中宗时期,其第四子李重茂封为温王,而改原实际寺为温国寺。我们毕业那年,这里还是一片民房,但已经开始由历史系的师生进行考古发掘,从考古揭示的事实来看,这里在唐末已毁,世事烟云,波澜不惊。编为M1墓葬里,发现一约五六岁的孩子的尸骨,几乎没有随葬品,只是孩子手中、口里各握、含一枚“开元通宝”铜钱,大概是穷困人家,孩子不幸夭折,而埋于此地,那时曾经一度繁华的实际寺,不过百年时间,已近乎荒野,惜兮惜兮。

我女儿所说的棋子大致也在这个地方出土,这是一副不完整的唐代围棋子,22枚,分别为白绿两色,直径很小,类似小一点的弹球,与今天的大小迥然不同。其中黑色变为绿色,大概是因为长期在地下,经过了腐蚀,褪掉颜色,但考古报告未说明这一点,我只是瞎猜。

我给姿姿买过一副围棋,因为这孩子好动,我用这棋子努力使她安静,但没有什么效果,围棋子也扔得到处都是,所以,孩子一眼看出这围棋子和她使用的棋子大小不一样。古代怎么那么小呢?或许这副古棋就不是实用的,当然也没有可比性。

 

原始人

这是复原的蓝田人头盖骨,由于眉骨突出,嘴部突出,头发也长,孩子以为是一只猴子。我给她纠正,说是猿人,是我们人的祖先。这她知道,老师说过,人是猿猴变的。这话对,也不对,通过近些年的古人类学研究,猿这一种群是否存在,是否有一个演化的进程,都难以证实,而且,许多材料也互相的不支持。我理解,进化论这一西方的逻辑学模式,是否可靠?由A——B,难道就必然可以推论到C吗?会不会有D或其他的可能呢?

蓝田猿人就在此去不远的蓝田县公王岭,属于秦岭山脉的浅山地带,因为靠山,气候温润,小河潺潺,自然,古环境很好,故适宜人群生活,在那里发现早期人类遗存,肯定是必然的。

 

玉璧与玉圭(璋)

跟我在看的时候,她显然没有多大耐心,见我仔细地盯那些坛坛罐罐,她便跑到一堆人那里去。原来,在博物馆日的系列活动中,系上让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当讲解员,进门的时候,就问需要不需要讲,我说不麻烦,我自己看。现在,孩子跑过去,听了两句就过来说,那个是祭天的,那个是祭地的,其实她是否看见,我觉得都未必,但她把这话记住,来给你反过来讲,很有意思。后来,我等那一堆人一走,把她拉过来,说,这个叫玉璧,是你所谓“祭天”的,那个叫玉圭,是你听说的“祭地”的。没有带相机,图片也没有,只有简单说了。这是一组礼器,就是古人搞大型活动,如纪念什么的,他们往往用的是玉器,尤其更古的古代。这个“璧”,似乎是和田玉,白色,但色泽不好,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进这个馆,里头就热,看来条件是差了,但玉应该不会受影响。一块圆圆的玉石,中心有孔。这孔专有名称是“好”,外面的实的部分叫“肉”,当然不是吃的肉。肉大于好的,就是璧,好大于肉的一般称瑗。为什么是祭天的呢?因为古人想天是圆的,是不是?所以这个圆璧就是天,也象征太阳,他们把它拿上,磕头,就是祭祀天呢!还有祭地的,这个形状,像个小刀刀,其实是圭,只斜一面的叫璋,也叫牙璋,圭璋立于地,可以照太阳的影子,古人用它记时间,太阳的影子移动,它下面有刻的线,在那条线上,它就表示什么时间,老爸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还专门去看过一块巨大的圭呐!但为什么是祭地的,也许就是它可以在大地丈量太阳,因此很重要!祭地!

 

棺材

其实是石椁,她先看见,跑过来说,那边有房子,拉我去看。我一看,说是石棺材,古人死了就在里面。看着像个房子,那就是我们的古人视死如生,他死了是到另外一个世界,那里还有和现在一样的住房,物品,这里面许多东西,都是古人造下专门为埋到墓地里的,他可以在另外的世界里使用。“不用买了?”她问。“那当然,他都造下了,还买啥。”

 

陶水管道

这个陶水管应该是汉长安城的地下排水管道,是一个正方体加三角体的混合形状,很宽阔。古人建城市的时候,用它来排水,家里洗菜后的水,等等,排出去。“流到哪里?”“汉长安在西北部,靠近渭河,当然流到渭河里了。”我不知道我说的对否?但是排水管道无疑。

 

孩子看到的很多,但宥于她的表达,她只写了这几件,在路上还说了诸如甲骨文、铜剑、酒壶之类,我就一再引证。出了门,一条白布,写满了人名,是呼吁保护文物的签名帐,孩子想拿笔,又不敢,我便给旁边坐的一个女生要,没成想竟是韩国留学生,怪不得先不跟我们讲话,她吞吞吐吐地说谢谢合作之类,孩子就拿了笔,郑重的写下自己的名字:焦若姿。

西大考古专业,在全国数一数二,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外,尤其日、韩的学生,他们像当年那些衣着简朴神情专注的遣唐使一样,不远万里,来到斯地。他们是来到了他们的精神故乡,他们朴憨的容颜和我们的学生没什么区别,一个肤色、一个神情及一个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啊,他们这是回到了“老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