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骑上自行车从咸阳到西安,这是我懒在头脑里许久的想法。在西安的单位里上班,整日里忙忙碌碌,快十个年头了,灰头灰脸的只是工作。
老家在高高的渭北原上,常常有了短短的一两天假期,回到家里,看了父母,要返回西安的时候,得经过咸阳。咸阳是这直溜溜趟过八百里渭河边上最可爱的城市,它有两千年鼓鼓囊囊的历史但它的规模却清清瘦瘦的一点也不膨胀,只在渭河的两岸窄窄地拓展着。市场在繁荣,经济在发展,可它却依然不是一个市民化的城市,它古朴、踏实,叫人放心。我的很多同学都在这儿工作着,每每经过它的时候,忍不住要在他们那儿坐一坐。
终于,我向同学借了自行车,说:“让我骑着去西安吧。”
西安真好,它占据了渭河平原最平坦最开阔的一块地方,八条清澈的古代河流把它柔柔的缠绕。在我老家老一辈的人的心目中,西安是他们终生都向往的省城,那里一定美不胜收、一切物品应有尽有。我的住在农村的祖祖辈辈们把他们的子女辛勤抚养,送去上学,让他们幸幸福福的住在城市。而他们把去那里叫“下西安”,就象串亲戚的门子一样有种亲近感。
骑上车子,走哇!
从咸阳到西安的这一段路,依着坡势,竟一点也不费力地就骑过来了。一路上,我为自己终于付诸行动而高兴。宽阔的西兰路上,车流如梭,这条连接陕甘两省的国道,穿过我老家狭长的腹地,往来运送着物资,也把老一辈人骑着车子下西安的煌煌壮举逼仄到了一边。我骑着车子,在耳边滑过一辆辆方便的班车,车上搭乘着我的乡亲们山呼海啸般地进城、满载而归地回乡。我想起祖父向我讲述过的他年轻时和一个村里人下西安的不凡经历来。
天色未明,鸡还没叫,他们俩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开始赶路,他们为了节省气力,一个人步行,一个人骑车。走过一段路后,骑车的就放下车子,搁在路边,然后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同伴赶到后,推起自行车,骑上就追。等过了一段后,他又把车子放下在路边,两个人如是反复,到西安时已是夕阳西下。祖父一代就是用他们无穷无尽的脚力,为他的儿孙们开拓着远离家乡也自己的新的天地。
我走过沣河桥,燕子低飞,天气阴凉,正好赶路。这时,已是下午时分,虽然看不见云层里的太阳,但我真的仿佛可以透过渐渐枯黄等待收割的玉米丛,看见老一辈人正辛劳的穿过庄稼,向城里进发。他们背着干粮,风餐露宿,拎着水葫芦,把这条古老的官道踏得日益宽敞瓷实。
我是经过了平常只在车窗里一瞥而过的庄稼地、村镇了,秋天,密密的庄稼透不过风,拉着玉米杆的架子车,从西兰路上往来;满满的蔬菜装好,寻找车辆的空隙,然后机敏地跨过去,沿着公路的两个方向而去。七里铺、新店、马旗寨、车刘村、三桥,这些沿途的村镇名称,标识着两个城市间自古以来的亲密往来。这一段路,忽忽间骑车就到了。当我站在阿房宫乡北望的时候,一个词语跳到我的嘴边:“悟邦”。其实我这蹬踏一小时的路程还不如古人在河北岸的一瞥,就把两个城市的关系在语言上拉得如此之近,就象平常说手心手背一样;当“覆压三百余里”的宫殿还搭着脚手架的时候,咸阳那边的人就把位于河这边的亭台楼阁称之为“悟邦(阿房)宫”了。
现在,有很多人只有上班时间才骑车,而且离单位相对要近,他们已很少这般享受自己的脚力了。当我扑进西安的夜色里,抬头望见灯火辉煌中巍峨的西门时,我一定和祖父的心情完全一样,我们隔着几十年的笑声终于在城河的波影里融合,接下来,我们就要跨过吊桥,进城了。
老家在高高的渭北原上,常常有了短短的一两天假期,回到家里,看了父母,要返回西安的时候,得经过咸阳。咸阳是这直溜溜趟过八百里渭河边上最可爱的城市,它有两千年鼓鼓囊囊的历史但它的规模却清清瘦瘦的一点也不膨胀,只在渭河的两岸窄窄地拓展着。市场在繁荣,经济在发展,可它却依然不是一个市民化的城市,它古朴、踏实,叫人放心。我的很多同学都在这儿工作着,每每经过它的时候,忍不住要在他们那儿坐一坐。
终于,我向同学借了自行车,说:“让我骑着去西安吧。”
西安真好,它占据了渭河平原最平坦最开阔的一块地方,八条清澈的古代河流把它柔柔的缠绕。在我老家老一辈的人的心目中,西安是他们终生都向往的省城,那里一定美不胜收、一切物品应有尽有。我的住在农村的祖祖辈辈们把他们的子女辛勤抚养,送去上学,让他们幸幸福福的住在城市。而他们把去那里叫“下西安”,就象串亲戚的门子一样有种亲近感。
骑上车子,走哇!
从咸阳到西安的这一段路,依着坡势,竟一点也不费力地就骑过来了。一路上,我为自己终于付诸行动而高兴。宽阔的西兰路上,车流如梭,这条连接陕甘两省的国道,穿过我老家狭长的腹地,往来运送着物资,也把老一辈人骑着车子下西安的煌煌壮举逼仄到了一边。我骑着车子,在耳边滑过一辆辆方便的班车,车上搭乘着我的乡亲们山呼海啸般地进城、满载而归地回乡。我想起祖父向我讲述过的他年轻时和一个村里人下西安的不凡经历来。
天色未明,鸡还没叫,他们俩就骑着一辆自行车,开始赶路,他们为了节省气力,一个人步行,一个人骑车。走过一段路后,骑车的就放下车子,搁在路边,然后继续往前走。后面的同伴赶到后,推起自行车,骑上就追。等过了一段后,他又把车子放下在路边,两个人如是反复,到西安时已是夕阳西下。祖父一代就是用他们无穷无尽的脚力,为他的儿孙们开拓着远离家乡也自己的新的天地。
我走过沣河桥,燕子低飞,天气阴凉,正好赶路。这时,已是下午时分,虽然看不见云层里的太阳,但我真的仿佛可以透过渐渐枯黄等待收割的玉米丛,看见老一辈人正辛劳的穿过庄稼,向城里进发。他们背着干粮,风餐露宿,拎着水葫芦,把这条古老的官道踏得日益宽敞瓷实。
我是经过了平常只在车窗里一瞥而过的庄稼地、村镇了,秋天,密密的庄稼透不过风,拉着玉米杆的架子车,从西兰路上往来;满满的蔬菜装好,寻找车辆的空隙,然后机敏地跨过去,沿着公路的两个方向而去。七里铺、新店、马旗寨、车刘村、三桥,这些沿途的村镇名称,标识着两个城市间自古以来的亲密往来。这一段路,忽忽间骑车就到了。当我站在阿房宫乡北望的时候,一个词语跳到我的嘴边:“悟邦”。其实我这蹬踏一小时的路程还不如古人在河北岸的一瞥,就把两个城市的关系在语言上拉得如此之近,就象平常说手心手背一样;当“覆压三百余里”的宫殿还搭着脚手架的时候,咸阳那边的人就把位于河这边的亭台楼阁称之为“悟邦(阿房)宫”了。
现在,有很多人只有上班时间才骑车,而且离单位相对要近,他们已很少这般享受自己的脚力了。当我扑进西安的夜色里,抬头望见灯火辉煌中巍峨的西门时,我一定和祖父的心情完全一样,我们隔着几十年的笑声终于在城河的波影里融合,接下来,我们就要跨过吊桥,进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