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 青袖:飞刀,又见飞刀:写在李劼先生《中国文化冷风景》一书于台湾出版之际

(2013-03-14 08:26:29)
标签:

冷风景

中国文化

重写历史

仗文行侠

文化

博主按语:青袖网友在区区博客上留言如斯:

对先生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如先生不弃,看得起那篇拙文(指《飞刀,又见飞刀》),则请先生在您博客上转载。让我高兴的是,您的朋友刘喜录先生已经在其博客中转载拙作。

读罢青袖此文,大致认同。一向坦承,仗笔行侠。飞刀一说,又让人想起小李飞刀之类的人物。虽然太咄咄逼人一些,但说白了,好玩而已,读者不必紧张。至于第一之说,宁可被人称为第一上海人。因为还没见到如此热爱上海的第二个人。倘若不信,可参阅【本乡本土本地人】。最后,谢谢青袖君。


青袖:飞刀,又见飞刀:写在李劼先生《中国文化冷风景》一书于台湾出版之际

 

飞刀,又见飞刀!当中华第一才子李劼先生蓄势已久的巨著《中国文化冷风景》终于在台湾出版之际,我相信,许多如我一样翘首企盼的李劼迷们,会抑制不住 心中的狂喜-----那是一柄传说中的飞刀呵,挟雷霆万钧之势,射向中国几千年坚如磐石的专制文化深渊!当黑暗中传来火花飞溅的轰鸣与交战,我知道,那是 李劼先生从浪迹天涯的江湖上归来了,他来不及擦掉满脸的沧桑,为迫不及待的我们奉上了一道思想文化的盛宴!
  李劼先生是当今文坛罕见的奇才,通才,他漂泊于天涯,只为了坚守那份自由与独立的风骨,只为了追寻心中的那份真理,只为了用生命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一道 独特的冷风景。当大一统的专制体制如铁桶般铸就了一个封闭因循的文化空间,到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而少见自由精神的萌芽时,当年名动江湖的 李劼先生带着一身的冷傲远走他乡,从此去作夷齐各自天,音讯渺茫。正当众粉丝苦苦追寻先生踪迹时,忽见灯火阑珊处,剑吟冲天,箫声动地,一名独立特行 的剑客从远方发出一道道劈空而来的光芒,带着熟悉的惊艳潇洒,却较之从前更为恢宏,更为霸道凌厉!如果说先生从前还只是着眼于解构晚近历史,那么他现在更 怀着解构整个中国历史的万丈雄心!几千年厚重的专制历史在先生凌厉的刀光中,如庖丁解牛般轰然委地。那就是先生倾七年之力精心打造的一部巨著:《中国文化 冷风景》。
  李劼先生属于那种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包括生命来拥抱学术真理和文化空间的本真意义上的学者,其于学术坚韧不拔的坚守一如他自己所推崇的王国维和陈寅 恪,所谓荒江野老屋,二三素心人。先生孜孜以求的,乃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人文精神的崛起,这份标高,这份桀骜,使先生的生存空间呈现出一份文化守夜人 的孤寒。也是这种孤寒中的坚守,使先生开拓出一片深远高广的精神空间。如果说大陆体制内的诸多学者犹如被圈养的笼鸡,于那份生存的安逸中心安理得地书写着 一种家禽哲学和奴才伦理,那么先生则是一只雄鹰,在浩瀚的精神空间自由翱翔,中国几千年的封闭历史和幽灵般的幽暗意识,无不在先生锐利的俯视中纤毫毕现! 如果说文坛中也有江湖存在的话,李劼先生无疑属于那种力大刀沉而内功深厚的绝代高手,其目光犀利,往往于盘根错节中一剑封喉,直指问题的症结,思路之广阔 与身手之敏捷矫健,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关于他的文学成就,百度上介绍说:他的论说范围已不囿于一人一文一事,中国晚近历史、20世纪文化命运……浑浑然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之气势,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般配他的学问与才华,一般人做这样的宏大叙事难免捉襟见肘,他的从容无疑来自超卓见识和丰 沛激情。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论说方式也正是1980年代国内杰出人文学者的典型风格,李劼则为其中翘楚。”--- --其实岂止如此,李劼近年来惊人地多产,于独树一帜的大量文学评论之外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9部(要知道钱钟书先生当年也只有一部《围城》啊),而且每一 部都堪称杰作。其红学专著《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不但以广阔的视野将这部巨著置放在中西文化交叉演变的历史坐标上来进行别开生面的解读, 而且从美学革命和文化皈依的高度深刻解读出这部巨著的魂灵所在,其许多观点被红学界所广泛引用,从而被众多网迷和红学专家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红 学专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文学成就于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立体演变中,已呈现为华人学界一道独一无二的璀璨风景,于坚韧苍凉的桀骜不驯中,呈示 着一份沉甸甸的骄傲!
  且看《中国文化冷风景》中包含着先生真知灼见的一段段高度凝练的精彩概括:
  在数千万生灵仅仅因为一个流氓的专制而涂炭的国度,老子早已成为难以追忆的如烟往事。所谓的评法批儒,使韩非子的流氓哲学,理直气壮地替代了孔子的 奴才伦理。但也正是因为老子思想的历史性缺席,使老子的《道德经》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性。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轮回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弯曲空 间。历史走得离老子越远,不知不觉地,离老子越近。在一部胜利了的流氓史行将终结之际,老子的思想连同庄子的哲学,如同被风尘掩蔽的巨岩,赫然再现;亦如 被流沙堵塞的清泉,重新洞开。这也是一种反者道之动。流氓和奴才的历史走到尽头,自由的心灵自然而然地如同久违了的故人,回归荒芜已久的乡里。
   老庄的自由思想虽然没能发展成一部文明的历史,却因为其纯朴的自然品性,成为任何一部文明历史的永恒参照。这是老庄思想最为深邃的文化底蕴,也是老庄思想 最为恢宏的存在架构。在几千年的专制历史上,老庄思想被不断地篡改,被不断地歪曲,被不断地边缘化,但老庄思想依然如如不动地与山河同在。尤其是当一部长 长的专制历史行将终结之际,老庄思想变得越发动人,更为夺目。正如孔子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沉沦,上升为高山。老庄却因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将再度从一个民族的 集体记忆之海底崛起。
  正如商周之交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一样,西伯侯姬昌是中国文化走向铁桶化的始作俑者。当年伏羲对着河图画八卦的时候,并没有将此看作一种思维方 式,更没有想到要将此作为一种文化模式。但姬昌没有伏羲那样的天真,却有着中国历史上的阴谋家权术家全都难以企及的心计和精明。姬昌从八卦的推演中看出了 一种秩序,一种可以把天下网罗起来的方式。姬昌由此在西岐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连同一个集权社会。姬家父子三代,为建立那样一套制度和那样一个社会, 前赴后继,终于在姬昌的四子,被称之为周公的姬旦手里,获得成功。有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不仅在社会制度上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历史, 而且还孕育出了一个封闭的文化体系。 倘若说,中国延续至今的专制文化,主要是由孔子建立的儒家伦理和韩非子总结出来的政治权术构成的话,那么早在孔子和韩非子之前,姬家父子已经提供了理论前 提。且不说姬推演的《易经》八卦,即便是姬昌的权术,在韩非子的著作里,也与勾践的所作所为,相得益彰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阴谋范例。与之相应,其 子姬旦虽然为了建立一个集权国家和等级社会,即便是放逐和屠杀自己的亲兄弟,也在所不惜;但他同时又为尊尊亲亲的等级秩序,作出楷模。所谓的周公风 范,启迪了数百年后的孔子。孔子籍此建立了维护一个等级社会所必需的家禽哲学和奴才伦理。
  姬昌演易所演出的那个封闭结构,后来具化为儒法两家的共生和互补。自先秦以降,华夏民族在儒法两家构成的文化心理牢笼里苟活了数千年,至今未见解 脱。这个民族的奴性,这个民族的喜欢玩弄权术,这个民族的崇拜用阴谋诡计加血腥暴力以窃得国家、抢得江山的历代枭雄,这个民族有非常享受做稳了奴隶的嗜 好,如此等等的诸多国民性弊病,皆源自儒法两家给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创伤。而姬昌,则是这种封闭的制度结构和同样封闭的阴暗心理的始作俑 者。姬昌演易,画地为牢。当年被囚的姬昌,在所囚之地羑里,反过来为整个民族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既是制度的又是心理的无形牢房。此后,经由姬发伐纣,姬旦建 制,孔丘立说,荀况搭桥,韩非献术,最后嬴政一统,历时八百年的历史演变,华夏民族终于被请君入瓮,关进姬昌当年设置的无形牢房里,迄今长达数千年。 历史的真相,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读明白了这段历史,那么姬旦建制之前的历史,姬昌演易之前的文化,都有了还原的可能。更不用说,令人怀念的春秋战国时代的 历史还原,也成为可能。从箕子所说的《洪范九畴》,可以得知姬昌演易之前的文化,是什么模样。而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则揭示了姬旦建制之前的历史,是 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参见本著第二章《周公建制的历史意味和人文影响》)。更不用说,当年春秋战国时代的辉煌文化,绝非以儒法两家为主流。
  ……
  ——如此的健笔淋漓,如此的跳荡恣肆,《中国文化冷风景》一书,从根本上改写了被孔子和司马迁的儒家话语主宰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思想史,尖锐揭示出 这个民族的原始心理层面怎样被姬昌阴柔的易卦结构所扭曲了的集体无意识创伤,批判了儒法互补的传统体系对中国人身心的戕害和荼毒,其犀利的笔触所过之处, 惊心动魄而又见微知著,振聋发聩之余催人猛醒。难怪有学人誉称:《中国文化冷风景》,犹如一颗精神原子弹,必将炸裂中国几千年的专制道统!然而《冷风景》 所着眼的并不是一味的摧毁,其愤怒的激情所照亮的,是温煦的悲悯后面对历史同情的理解,有更有。所以先生披荆斩棘之余,以筚路蓝缕之功,重新 梳理了源自河图洛书和《山海经》神话两大源头的中国文化,揭示出中华民族民族始源时期健康阳刚的充沛元气,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文艺复 兴,承接从禅宗到《红楼梦》的伟大启示,回到河图洛书,回到《山海经》人物所呈示的文化心理原型;重新审视先秦诸子,重新书写中国历史。如此的清明通 达,乃是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复兴的崇高信仰。这样的文字,胆识超逸、心胸海涵,在自由和人文精神缺失的现实里,无疑将是投入学院黑龙潭的醉醒石,是撒向民 间读书人的开心果;百年来难得的杰作,百年后可传的藏书
  这篇不成体统的随笔,谈不上是对先生巨著的评述,只是藉此巨著出版之际,写下对先生的一份崇敬,同时送上自己的一份衷心祝愿,愿先生在他乡安好,继续在学术的海底潜行。如此,则我等幸甚,中国学术幸甚!
  
   附录一:《中国文化冷风景》简介
   (摘自李劼新浪博客)

(从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