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冷风景》选章(5)

标签:
四维时空座标相对论河图洛书文化 |
二、从四维时空座标读解河图洛书的旋转
作为爱因斯坦的老师,闵可夫斯基虽然没有他的学生那么著名,但他创立的四维时空座标,其恢宏深邃却绝对不下于相对论。虽然这个座标是和相对论是互相印证的,但要真正读懂这个座标,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睿智如爱因斯坦,也没有完全读懂座标中的时间维度。否则,爱因斯坦晚年就不会那么执着于他的统一场论。那样的执着,就像黑格尔痴迷于完成绝对精神体系一样,也像当年的伏羲看着河图却画出了八卦一样。
file:///C:/DOCUME%7E1/WEIMIN%7E1/LOCALS%7E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图4)
仔细观察一下图4的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座标,不难发现,与河图洛书方程式的异曲同工。倘若从河图的图像上,还看不出与四维时空座标的明显相似,那么洛书的图像却几乎是这个座标的别一种表达。只消把右上角的2和左上角的4分别向中央的5作联接,再将右下角的6和左下角的8向中央的5作联接,那么就得到了两个相交的圆锥体。上圆锥的直径为9,下圆锥的直径为1。上下两个圆锥体的直径相加则是10。更有意思的是,倘若将右上角的2和右下角的6分别向中央的5作联接,再将左上角的4和左下角的8分别向中央的5作联接,那么又可以得到另外一对顶部相交的圆锥,左面的圆锥直径为3,右面的圆锥直径为7,左右两个圆锥的直径相加也是10。这就是说,在四维时空座标里呈现的两个光锥,同样呈现在洛书里。区别在于,时空座标是立体的图示以上下两个光锥表达了四维时空,而洛书则是在一个平面上以上下左右四个圆锥表达了四维时空。倘若对这两种不同的图示却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有所困惑,那么再看一看洛伦兹变换的图示,就一目了然了。
(图5,见附件)
洛伦兹(Lorentz_transform_of_world_line)变换几乎是河图的某种翻版,同样也是在一个平面上呈示四个圆锥。或者说,将一个四维的时空,放在一个平面上呈示。但令人激动的是,轴心的时间,不再是河图洛书那样的五个圆点,也不是时空座标里的一根假设线,而是一条不断变换着的曲线;生动,美丽,如同一幅抽象画,又像一支舞蹈着的芦苇。从洛伦兹变换的图示上,可以想见时空座标所蕴含的实际内涵,更可以想象河图洛书所昭示着的高维时空,是如何的丰富和浩瀚。
读一下有关洛伦兹变换解说词,更能够体味出四维的时空,如何的壮观;也更可以明白,时空座标的意味;从而更清楚地看出河图洛书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方程式:
沿着快速加速的观察者的世界线来看的时空。竖直方向表示时间。水平方向表示距离,虚划线是观察者的时空轨迹(“世界线”)。图的下四分之一表示观察者可以看到的事件。上四分之一表示光锥- 将可以看到观察者的事件点。小点是时空中的任意的事件。
世界线的斜率(从竖直方向的偏离)给出了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注意看时空的图像随着观察者加速时的变化……
这二条解说词,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转注给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那条被称为“世界线”的时间轴,在座标里是明确标出的,而在河图洛书里则是由如如不动的5个圆点显示出来的。由此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河图里从1到4、从6到9的八个数字,到了洛书里全部移动了位置,偏偏中央的5始终不动。因为这是一根时间之轴,一条以此标示出观察者的时空轨迹,被称之为“世界线”。
“世界线”虽然随着时空的变换而不断移动,弯曲,但其所据中央的位置却是始终如一的。因为这个位置是不能动的。这个位置一动,就意味着观察者不存在了,也意味着时间消失了。这也就是说,即便是从假设的角度,假设中央5个圆点的位置是可以任意变动的,这样的假设也都是无法成立的。因为这整个的座标、整个的变换、整个的方程,正是因为位据中央的时间轴和以五个圆点为标记的“ 世界线”的存在,才有了意义,才得以成立的。可是,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几乎遭到十九、二十世纪所有现代物理学大师的忽略。倒是二十世纪的一位哲学家,无意当中作了朦胧而具有洞见性的阐说。那位哲学家写的一本著名论著叫做,《存在与时间》。
在详细论说存在与时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之前,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在洛伦兹变换、四维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之间,有一种互相印证互相解释的关系。或者说,这三者是同一个宇宙方程式的不同表达和不同标示,也是同一个宇宙奥秘的不同揭秘途径。没有洛伦兹变换,无法明白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是如何运行如何旋转的。而没有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又无法解读洛伦兹转换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来有趣,无论是洛伦兹,还是闵可夫斯,或者是爱因斯坦,及至所有现代物理学具有开创性的大师,绝对不会想到,早在他们发现宇宙这一时空奥秘之前数千年,古代中国人早就通过对一匹龙马和一只乌龟,与四维时空不期而遇。遗憾的只是,当时的中国人,却没能读解。更为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人,不知怎么会画出一套八卦,作为对那个宇宙方程式的解读结果。
比较一下八卦图式和河图洛书、时空座标、洛伦兹变换,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一个最为根本的事实,也是《易经》最为致命的盲点:无论是伏羲还是姬昌,以及后来所有的易学大师,全都茫然无知于中央那五个圆点的意味,从而完全忽略了时间轴的存在,进而根本不懂得观察者的不可或缺。
先看伏羲八卦。
file:///C:/DOCUME%7E1/WEIMIN%7E1/LOCALS%7E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1.gif
(图6)
也许是注意到了河图中的最大数字为9,所以伏羲的八卦将每一组面对面的数字相加都指向9,从垂直的3加6,到水平的1加8,再到风雷二卦的4加5,山泽二卦的2加7。为了让这些数字的相加全都取得9的圆满,1234是逆时针排列,5678是顺时针排列。按照《易经》的解释,这叫做: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然而,不管是左旋还是右旋,不管是天道还是地道,全都没有轴心。就算假设轴心是各组数字相加所得到的9,也因为中央的空白而始终缺席。也许易学大师们会认为,这八卦将天地日月风雷山泽排列得极为妥帖。他们只是不曾想到过,关键的空缺在于,没有时间。或者说,时间,是缺席的,时间在八卦图式里只是一片空白。虽说在欧几里德式的几何空间里,没有时间的空间也是成立的。但那只是一个假设的几何空间。因为在真实的宇宙空间里,或者在现实的生命空间里,时间是不能缺席的。
时间的缺席,同样也是姬昌那个后天八卦的致命伤。
file:///C:/DOCUME%7E1/WEIMIN%7E1/LOCALS%7E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1.gif
(图7)
也许是姬昌注意到了河图洛书中央的五个圆点是不可忽略的,又发现了洛书中四个对角的数字相加,都是等于10的秘密。于是,姬昌对伏羲的八卦作了一番修改。首先,为了与河图洛书保持一致,他把5移回到中央。其次,为了让对面的数字相加等于10,他将八个卦像的位置,作了精心的调动。那样的调动精心到了,连乾坤两卦的相对位置都被毅然打破了。也就是说,在姬昌的后天八卦里,天和地是不对应的。然而,即便如此,姬昌也没能发现5的秘密。他把5请回中央,却并没有领悟5的意味究竟是什么。他把数字相加为9改成相加为10,却并没有明白河图洛书里的数字之所以会发生移动,是因为旋转,而不是出于相加得到同一个数字。由于这二个致命的盲点,导致姬昌把5放到中央之后,完全不管5的意味和5的所指,从而使每组相加的数字,全都心照不宣地跳过了5。也就是说,姬昌白白浪费了把5移回到中央的聪明,让5变成一个不知所措的“虚君”,稀里糊涂地站在天地当中。
顺便说一下,不无搞笑的是,不知是不是为了维护西伯侯姬昌的脸面,后人竟然如此解说姬昌对先天八卦的修改:“一个数与对面的数相加都成为十,也就是说,与对面合成为十。由这里使我们想到,佛教合十的神妙意义,如果引用到医理方面,似乎是表示,保持均衡的重要,能保持均衡才是健康。”(见诸南怀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如此列举,并非唐突他人。实在是感慨系之。倘若说中国文化的文明化历史为何长期不见长进,那么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一些文化大师总是能够把十分荒唐的事情,说得十分圆润,从而听上去理直气壮。姬昌当年制作所谓的后天八卦,也可能是因为觉得这么一改,看上去十分圆满。而且,后人还会把误读了河图洛书的《易经》八卦,作如此高深莫测的解释:“先天八卦所讲的,是宇宙未形成物质世界时之物理法则。后天八卦所讲的,是物质世界形成后太阳系的物理法则。”(同上)这两个八卦被说得,听上去就像是上帝一样。因为只有上帝才知道,什么叫做宇宙未形成物质世界时的物理法则。
相比之下,宋人邵康节无疑要踏实得多。他认真研究了河图和八卦的那些数字关系,在那本著名的《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里,如此开宗明义地写道:
河图天地全数第一
天数五,地数五,和而为十,数之全也。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
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不用之一以况道也,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易有真数,三而已。
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倚数也。
邵康节仿佛是中国的毕达哥拉斯。可惜的是,他不是几何空间的开拓者,而是《易经》八卦的承继者。缘于这样的文化渊源,邵康节没有成为一位宇宙奥秘的探寻者,而是难以免俗地成了一个命运演变的卜测者和推算者。邵康节虽然看出,“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倚数也。”但他并没有由此开创出中国的数学体系,而是把数之大,作了道之小的努力,最后做成的是术数。正如西方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致力于对自然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秘,而中国的易学大师们,却只想知道过去未来的运气如何。一个跳入空间拳打脚踢,一个枕着时间胡思乱想。前者沿着时间开创出了现代文明,后者想了几千年依然原地打转。直到人家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中国人依然停留在算命看风水的文化上。
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以文明化来证实其文化活力的,比如印度文化、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都没有物化,都没有文明化;但也必须承认,西方文化的文明化又确实使时间展开了生命的历程。达尔文的进化论,固然是对生命在时间维度上次弟开展的误解和夸大。但从蒸汽机到电子计算机的文明历程,确实给世界带来了无可否认的改观。从河图洛书里看到的西方文化,中央的5是转动不已的,生生不息的。而在河图洛书里看出的中国文化,中央的5却被封死在僵化的专制空间里。假如用油井作比方,人家的油井是活的,而被八卦围住的,却是一口打不出油的死井。
其实,真要说到对过去未来的认知,倒也并非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不仅空间是弯曲的,时间,也同样是弯曲的。时间的这种弯曲性,倘若在四维时空座标里还没有标识得十分清楚,那么在洛伦兹变换图示里,却是显示得明明白白的。也正是时间的这种弯曲性,使对过去未来的推算,成为可能。就此而言,邵康节的有关推演,确实是成立的。而且,有关过去的推演,会比有关未来的推演更准确。因为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对应性。但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却只能说一个大概而已。从洛伦兹转换的图示上,可以看到那条观察者曲线,是在时时刻刻地变动的。那些个任意事件,随时可能影响其运行的轨迹。从这个意义说,历史的确是偶然的。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行程。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确实如此。
假如有两个人坐在酒吧里喝酒,一个对另一个说,在不知多少年以后,我们这么坐着喝酒的情形,又会重复一次。另一个人听了,是应该相信呢,还是不相信?答案似乎是两难的,也好像是两可的。因为按照时间的弯曲原理来说,同样的情形,确实还会重复。这就是所谓的必然性。但按照以时间为轴心的观察者的运行轨迹,又很难预料,时间的弯曲会受到什么事件的影响。因为小小一粒沙子,都可能使时间的轨迹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叫做难以预料的偶然性。
正如同样的情形完全可能重复,是从必然性和逻辑性的意义上来推演的;同样的情形可能很难重复,则是从偶然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上来断定的。以往的哲学家为什么总是醉心于必然性和逻辑性,因为那样比较容易编织概念游戏,从而比较省事地从这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相反,偶然性却很难把握。倘若在概念游戏中掺入过多的偶然性因素,那么无论是哲学还是历史学,都会陷入难以动弹的窘境。无奈事实上,历史却总是受着偶然性的影响,就像洛伦兹变换中所显示的那样。这经常让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些尴尬,却并不影响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中寻找必然性和逻辑性。
不过,西方的哲学家、历史家学、尤其是思想家,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十分注重必然性,但一直没有排除偶然性。越进入晚近时期,他们越注意到偶然性的重要和不可忽略。因此,西方文化没有像中国文化那样始终躺在对空间的冥想上,而是在时间维度上生生不息地朝着未来奔跑。西方文化因此能够抓住每一个偶然,每个一瞬间,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历史。
中国文化因为八卦的僵硬模式,只知道猜测和推算必然性是什么,从来不关注偶然性。既然天底下一切事情都是必然的,命中注定的,那么任何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人的满足,从伏羲画出八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伏羲八卦把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在八个卦像里安排得妥妥贴贴的时候,中国文化的活力就开始萎缩了。卦图中央的时间缺如,既是观察者的缺席,也是个人作为生命主体的缺席。伏羲八卦所注重的,不是人的生命,不是生命的个体,而是无视个体生命的天地秩序。正是这种对生命对个体的忽视,致使后人会认定:宇宙未形成物质世界时,就已经有了物理法则。这句话的潜台词和潜意识,来自《易经》八卦里的个体空缺、生命空缺和时间空缺。从逻辑上说,既然没有生命没有时间的天地是可以成立的,那么宇宙在未形成物质世界时当然也可以具有物理法则。不以偶然性为然的思维方式,就会是如此武断的。
偶然性与个体生命的相关性,在于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本真内涵。一个注重偶然性的文化,自然而然会注重个体生命,从而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生命因为自由而得以实现的创造。从洛伦兹变换中想见四维时空座标的旋转、再想见河图洛书的旋转时,由此发现的并不是宇宙的什么秩序,而是影响着旋转的那些个偶然事件,以及诸多的偶然性之于时间的作用。牛顿所说的上帝给出的第一推动,是无法证明的。但无数偶然事件之于时间和生命的影响,却应该是一目了然的。面对偶然性的时间,是充满活力的时间。面对偶然性的生命,则是自由的生命。在河图洛书的旋转中,自由就像偶然性一样,洋溢其中。
但伏羲没有从中读出自由。姬昌更没有想到,自由和时间一样,是如何的不可或缺。他们不知道在那些个数字排列当中,还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意味。作为宇宙方程式的河图洛书,就像浩瀚的时空一样,说要有生命,就会有生命。也就是说,用生命的眼光去阅读,就会从中读出生命的涵义。相反,用建立什么秩序的心态去阅读,就会画出秩序,从而远离生命,远离自由,远离时间。从伏羲到姬昌,从姬昌到今天,中国人的思维,始终停留在伏羲画八卦的那一刻。时间因此而停滞,久久地停滞。读不出时间,就会得到时间停止的报应。读不出自由,只好丧失自由。读不出偶然性,永远做着必然性的奴隶。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改变中国的历史,要改变中国文化的现状,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那就是,让河图洛书旋转起来,像四维时空座标一样地旋转,像洛伦兹变换那样的生生不息。忽略偶然性的中国人,丧失时间、丧失自由,已经太久太久。那样的丧失,导致中国人的全部努力都只是生存的努力,求生的努力。做惯了必然性的奴隶,中国人忘记了存在是什么。宇宙的意义并不是因为生存才成立的,而是因为存在才显示的。假如仅仅是生存,就连人的直立都是多余的。人能够直立,不是因为生存的努力(比如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直立是拜劳动所赐),而是因为人天然具有存在的本能,天然具有时间的维度。假如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河图洛书中央的那个位置,其实就是人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洛伦兹变换中,被称之为观察者的位置;在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座标中,被标识为时间之维度;而在河图洛书里,被标画为如如不动的中央之五。四周的任何一个数字,都必须经过五,才会有意味。换句话说,所有的位置和所有的移动,都离不开五。五是观察者,五是时间轴,五是具有自由意味的存在。因此五是既不能除却,也不能跳过的。而这正好就是伏羲和姬昌所犯下的致命错误:伏羲除却五,姬昌跳过了五。
假如能够读出相对于空间的时间意味,那么二进制的演算方式,也可以在四维时空座标里成立。历史上第一篇关于二进位制的文章,是莱布尼茨于1703年,在《皇家科学纪录》上发表的,题为《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莱布尼茨用1表示上帝,用0表示虚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所有的实物,恰如在数学中,可以用1和0表示所有的数。
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四维时空。从四维时空的座标来看二进位制,那么0就不是虚无,而是空间;而1也就不是上帝,而是时间。当空间没有时间的时候,空间是不存在的。空间的存在,是由时间来赋予的。假如可以将没有时间的空间叫做虚无,那么把空间从虚无中救出来的,却不是上帝,而是时间。所谓上帝,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空间。上帝的存在与空间的存在具有相同的性质,必须由时间来证明。因为上帝是没有时间的。上帝必须通过有时间的生命个体,昭示出来。假如时间停止了,那么上帝就像空间一样,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确实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作的一个补充。但问题在于,萨特并不知道,什么叫做虚无。所谓虚无,其实就是没有时间的空间,或者也可以说,没有子民的上帝。所谓存在,本质上是由时间来标画的。假如用电脑的开关作比方,那么1是开,0是关。在关的状态里,电脑等于0,也就是说,是不存在的。电脑必须打开,才进入存在状态。电脑的使用者,1,就好比是四维时空的观察者。正如不能想像没有观察者的时空,同样也不能想像没有使用者的电脑。没有使用者的电脑,等于是不存在的。没有观察者的时空,也同样不成立。由此可见,时间,是存在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是不能假设为0的,虽然在上帝眼里,时间就是0。在上帝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时间。在上帝眼里,时间仿佛是人为的杜撰。但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时间都非常真实,真实到了不能没有时间。因为存在是在时间的向度上敞开的。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生命。生命在于时间,一如上帝在于信仰。二进位制基此可以把整个宇宙方程式,简化为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就好比爱因斯坦发现质量和能量因为速度而产生变换,从而得出了那个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mc²=E,时间和空间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存在在时间维度上“加速”到一定的程度,就进入了永恒,转化为空间意义上的存在。比如许多不杇的艺术作品,就像上帝一样,成了永恒。反过来说,空间意义的存在,一旦进入了时间维度,也会变成时间意义上的存在。比如上帝或者神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便是这样的转换。至于天地之间的所有生物,也都在这样的转换之中。一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感叹:斯园斯花斯柳斯人,最后都是过眼烟云罢了。
有关时间空间的这种互相转换,老子在《道德经》里以宇宙发生论的方式,作了如此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司马光对此解释说:“道生一,自无出有;一生二,分阴为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合而生万物。”假如用时间空间的二进位制,来解释老子和司马光的论说,那么显而易见的是,一乃时间。时间的产生,使空间获得了意义,时间空间为二。时空合而为三,由此万物生焉。假如硬要以阴阳来解说,那么时间是看不见的,当属阴;而空间是可见的,当属阳。然而,《易经》对此的解说却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故法象莫大乎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这里的太极,与老子所说的道,有着微妙而失之千里的差别。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道生一,一是时间。而这在《易经》里,太极却一下子生出两仪,好比上帝同时生出时间空间,或者上帝同时造出天和地。由于是两仪,而不是一,因此时间的维度其实是被忽略的,从而不存在的。时间要么和空间同时被上帝给扔出来,要么就被存放在上帝的口袋里。在一个用二进位制来解说的宇宙发生论里,一的位置,也就是时间的位置,是不可忽略的,也是不可跳过的。太极生两仪的说法,与姬昌在后天八卦的图式里跳过中央之五的做法,完全雷同。由此可见,《易经》实际上从八卦的划定开始,已经形成了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也是因为如此僵化的思维,才会如此固执地认定:法象莫大乎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地球的眼光归纳宇宙的时空,与井底之蛙描述天空,是一样的。
作为爱因斯坦的老师,闵可夫斯基虽然没有他的学生那么著名,但他创立的四维时空座标,其恢宏深邃却绝对不下于相对论。虽然这个座标是和相对论是互相印证的,但要真正读懂这个座标,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睿智如爱因斯坦,也没有完全读懂座标中的时间维度。否则,爱因斯坦晚年就不会那么执着于他的统一场论。那样的执着,就像黑格尔痴迷于完成绝对精神体系一样,也像当年的伏羲看着河图却画出了八卦一样。
file:///C:/DOCUME%7E1/WEIMIN%7E1/LOCALS%7E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图4)
仔细观察一下图4的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座标,不难发现,与河图洛书方程式的异曲同工。倘若从河图的图像上,还看不出与四维时空座标的明显相似,那么洛书的图像却几乎是这个座标的别一种表达。只消把右上角的2和左上角的4分别向中央的5作联接,再将右下角的6和左下角的8向中央的5作联接,那么就得到了两个相交的圆锥体。上圆锥的直径为9,下圆锥的直径为1。上下两个圆锥体的直径相加则是10。更有意思的是,倘若将右上角的2和右下角的6分别向中央的5作联接,再将左上角的4和左下角的8分别向中央的5作联接,那么又可以得到另外一对顶部相交的圆锥,左面的圆锥直径为3,右面的圆锥直径为7,左右两个圆锥的直径相加也是10。这就是说,在四维时空座标里呈现的两个光锥,同样呈现在洛书里。区别在于,时空座标是立体的图示以上下两个光锥表达了四维时空,而洛书则是在一个平面上以上下左右四个圆锥表达了四维时空。倘若对这两种不同的图示却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有所困惑,那么再看一看洛伦兹变换的图示,就一目了然了。
(图5,见附件)
洛伦兹(Lorentz_transform_of_world_line)变换几乎是河图的某种翻版,同样也是在一个平面上呈示四个圆锥。或者说,将一个四维的时空,放在一个平面上呈示。但令人激动的是,轴心的时间,不再是河图洛书那样的五个圆点,也不是时空座标里的一根假设线,而是一条不断变换着的曲线;生动,美丽,如同一幅抽象画,又像一支舞蹈着的芦苇。从洛伦兹变换的图示上,可以想见时空座标所蕴含的实际内涵,更可以想象河图洛书所昭示着的高维时空,是如何的丰富和浩瀚。
读一下有关洛伦兹变换解说词,更能够体味出四维的时空,如何的壮观;也更可以明白,时空座标的意味;从而更清楚地看出河图洛书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方程式:
沿着快速加速的观察者的世界线来看的时空。竖直方向表示时间。水平方向表示距离,虚划线是观察者的时空轨迹(“世界线”)。图的下四分之一表示观察者可以看到的事件。上四分之一表示光锥- 将可以看到观察者的事件点。小点是时空中的任意的事件。
世界线的斜率(从竖直方向的偏离)给出了相对于观察者的速度。注意看时空的图像随着观察者加速时的变化……
这二条解说词,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转注给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那条被称为“世界线”的时间轴,在座标里是明确标出的,而在河图洛书里则是由如如不动的5个圆点显示出来的。由此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河图里从1到4、从6到9的八个数字,到了洛书里全部移动了位置,偏偏中央的5始终不动。因为这是一根时间之轴,一条以此标示出观察者的时空轨迹,被称之为“世界线”。
“世界线”虽然随着时空的变换而不断移动,弯曲,但其所据中央的位置却是始终如一的。因为这个位置是不能动的。这个位置一动,就意味着观察者不存在了,也意味着时间消失了。这也就是说,即便是从假设的角度,假设中央5个圆点的位置是可以任意变动的,这样的假设也都是无法成立的。因为这整个的座标、整个的变换、整个的方程,正是因为位据中央的时间轴和以五个圆点为标记的“ 世界线”的存在,才有了意义,才得以成立的。可是,这个位置的重要性,几乎遭到十九、二十世纪所有现代物理学大师的忽略。倒是二十世纪的一位哲学家,无意当中作了朦胧而具有洞见性的阐说。那位哲学家写的一本著名论著叫做,《存在与时间》。
在详细论说存在与时间,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之前,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在洛伦兹变换、四维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之间,有一种互相印证互相解释的关系。或者说,这三者是同一个宇宙方程式的不同表达和不同标示,也是同一个宇宙奥秘的不同揭秘途径。没有洛伦兹变换,无法明白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是如何运行如何旋转的。而没有时空座标和河图洛书,又无法解读洛伦兹转换究竟意味着什么。
说来有趣,无论是洛伦兹,还是闵可夫斯,或者是爱因斯坦,及至所有现代物理学具有开创性的大师,绝对不会想到,早在他们发现宇宙这一时空奥秘之前数千年,古代中国人早就通过对一匹龙马和一只乌龟,与四维时空不期而遇。遗憾的只是,当时的中国人,却没能读解。更为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人,不知怎么会画出一套八卦,作为对那个宇宙方程式的解读结果。
比较一下八卦图式和河图洛书、时空座标、洛伦兹变换,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一个最为根本的事实,也是《易经》最为致命的盲点:无论是伏羲还是姬昌,以及后来所有的易学大师,全都茫然无知于中央那五个圆点的意味,从而完全忽略了时间轴的存在,进而根本不懂得观察者的不可或缺。
先看伏羲八卦。
(图6)
也许是注意到了河图中的最大数字为9,所以伏羲的八卦将每一组面对面的数字相加都指向9,从垂直的3加6,到水平的1加8,再到风雷二卦的4加5,山泽二卦的2加7。为了让这些数字的相加全都取得9的圆满,1234是逆时针排列,5678是顺时针排列。按照《易经》的解释,这叫做: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然而,不管是左旋还是右旋,不管是天道还是地道,全都没有轴心。就算假设轴心是各组数字相加所得到的9,也因为中央的空白而始终缺席。也许易学大师们会认为,这八卦将天地日月风雷山泽排列得极为妥帖。他们只是不曾想到过,关键的空缺在于,没有时间。或者说,时间,是缺席的,时间在八卦图式里只是一片空白。虽说在欧几里德式的几何空间里,没有时间的空间也是成立的。但那只是一个假设的几何空间。因为在真实的宇宙空间里,或者在现实的生命空间里,时间是不能缺席的。
时间的缺席,同样也是姬昌那个后天八卦的致命伤。
(图7)
也许是姬昌注意到了河图洛书中央的五个圆点是不可忽略的,又发现了洛书中四个对角的数字相加,都是等于10的秘密。于是,姬昌对伏羲的八卦作了一番修改。首先,为了与河图洛书保持一致,他把5移回到中央。其次,为了让对面的数字相加等于10,他将八个卦像的位置,作了精心的调动。那样的调动精心到了,连乾坤两卦的相对位置都被毅然打破了。也就是说,在姬昌的后天八卦里,天和地是不对应的。然而,即便如此,姬昌也没能发现5的秘密。他把5请回中央,却并没有领悟5的意味究竟是什么。他把数字相加为9改成相加为10,却并没有明白河图洛书里的数字之所以会发生移动,是因为旋转,而不是出于相加得到同一个数字。由于这二个致命的盲点,导致姬昌把5放到中央之后,完全不管5的意味和5的所指,从而使每组相加的数字,全都心照不宣地跳过了5。也就是说,姬昌白白浪费了把5移回到中央的聪明,让5变成一个不知所措的“虚君”,稀里糊涂地站在天地当中。
顺便说一下,不无搞笑的是,不知是不是为了维护西伯侯姬昌的脸面,后人竟然如此解说姬昌对先天八卦的修改:“一个数与对面的数相加都成为十,也就是说,与对面合成为十。由这里使我们想到,佛教合十的神妙意义,如果引用到医理方面,似乎是表示,保持均衡的重要,能保持均衡才是健康。”(见诸南怀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如此列举,并非唐突他人。实在是感慨系之。倘若说中国文化的文明化历史为何长期不见长进,那么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一些文化大师总是能够把十分荒唐的事情,说得十分圆润,从而听上去理直气壮。姬昌当年制作所谓的后天八卦,也可能是因为觉得这么一改,看上去十分圆满。而且,后人还会把误读了河图洛书的《易经》八卦,作如此高深莫测的解释:“先天八卦所讲的,是宇宙未形成物质世界时之物理法则。后天八卦所讲的,是物质世界形成后太阳系的物理法则。”(同上)这两个八卦被说得,听上去就像是上帝一样。因为只有上帝才知道,什么叫做宇宙未形成物质世界时的物理法则。
相比之下,宋人邵康节无疑要踏实得多。他认真研究了河图和八卦的那些数字关系,在那本著名的《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里,如此开宗明义地写道:
河图天地全数第一
天数五,地数五,和而为十,数之全也。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
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不用之一以况道也,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易有真数,三而已。
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倚数也。
邵康节仿佛是中国的毕达哥拉斯。可惜的是,他不是几何空间的开拓者,而是《易经》八卦的承继者。缘于这样的文化渊源,邵康节没有成为一位宇宙奥秘的探寻者,而是难以免俗地成了一个命运演变的卜测者和推算者。邵康节虽然看出,“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倚数也。”但他并没有由此开创出中国的数学体系,而是把数之大,作了道之小的努力,最后做成的是术数。正如西方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致力于对自然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秘,而中国的易学大师们,却只想知道过去未来的运气如何。一个跳入空间拳打脚踢,一个枕着时间胡思乱想。前者沿着时间开创出了现代文明,后者想了几千年依然原地打转。直到人家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中国人依然停留在算命看风水的文化上。
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以文明化来证实其文化活力的,比如印度文化、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都没有物化,都没有文明化;但也必须承认,西方文化的文明化又确实使时间展开了生命的历程。达尔文的进化论,固然是对生命在时间维度上次弟开展的误解和夸大。但从蒸汽机到电子计算机的文明历程,确实给世界带来了无可否认的改观。从河图洛书里看到的西方文化,中央的5是转动不已的,生生不息的。而在河图洛书里看出的中国文化,中央的5却被封死在僵化的专制空间里。假如用油井作比方,人家的油井是活的,而被八卦围住的,却是一口打不出油的死井。
其实,真要说到对过去未来的认知,倒也并非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因为不仅空间是弯曲的,时间,也同样是弯曲的。时间的这种弯曲性,倘若在四维时空座标里还没有标识得十分清楚,那么在洛伦兹变换图示里,却是显示得明明白白的。也正是时间的这种弯曲性,使对过去未来的推算,成为可能。就此而言,邵康节的有关推演,确实是成立的。而且,有关过去的推演,会比有关未来的推演更准确。因为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对应性。但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却只能说一个大概而已。从洛伦兹转换的图示上,可以看到那条观察者曲线,是在时时刻刻地变动的。那些个任意事件,随时可能影响其运行的轨迹。从这个意义说,历史的确是偶然的。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行程。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确实如此。
假如有两个人坐在酒吧里喝酒,一个对另一个说,在不知多少年以后,我们这么坐着喝酒的情形,又会重复一次。另一个人听了,是应该相信呢,还是不相信?答案似乎是两难的,也好像是两可的。因为按照时间的弯曲原理来说,同样的情形,确实还会重复。这就是所谓的必然性。但按照以时间为轴心的观察者的运行轨迹,又很难预料,时间的弯曲会受到什么事件的影响。因为小小一粒沙子,都可能使时间的轨迹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叫做难以预料的偶然性。
正如同样的情形完全可能重复,是从必然性和逻辑性的意义上来推演的;同样的情形可能很难重复,则是从偶然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上来断定的。以往的哲学家为什么总是醉心于必然性和逻辑性,因为那样比较容易编织概念游戏,从而比较省事地从这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相反,偶然性却很难把握。倘若在概念游戏中掺入过多的偶然性因素,那么无论是哲学还是历史学,都会陷入难以动弹的窘境。无奈事实上,历史却总是受着偶然性的影响,就像洛伦兹变换中所显示的那样。这经常让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有些尴尬,却并不影响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中寻找必然性和逻辑性。
不过,西方的哲学家、历史家学、尤其是思想家,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十分注重必然性,但一直没有排除偶然性。越进入晚近时期,他们越注意到偶然性的重要和不可忽略。因此,西方文化没有像中国文化那样始终躺在对空间的冥想上,而是在时间维度上生生不息地朝着未来奔跑。西方文化因此能够抓住每一个偶然,每个一瞬间,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历史。
中国文化因为八卦的僵硬模式,只知道猜测和推算必然性是什么,从来不关注偶然性。既然天底下一切事情都是必然的,命中注定的,那么任何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中国人的满足,从伏羲画出八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伏羲八卦把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在八个卦像里安排得妥妥贴贴的时候,中国文化的活力就开始萎缩了。卦图中央的时间缺如,既是观察者的缺席,也是个人作为生命主体的缺席。伏羲八卦所注重的,不是人的生命,不是生命的个体,而是无视个体生命的天地秩序。正是这种对生命对个体的忽视,致使后人会认定:宇宙未形成物质世界时,就已经有了物理法则。这句话的潜台词和潜意识,来自《易经》八卦里的个体空缺、生命空缺和时间空缺。从逻辑上说,既然没有生命没有时间的天地是可以成立的,那么宇宙在未形成物质世界时当然也可以具有物理法则。不以偶然性为然的思维方式,就会是如此武断的。
偶然性与个体生命的相关性,在于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本真内涵。一个注重偶然性的文化,自然而然会注重个体生命,从而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生命因为自由而得以实现的创造。从洛伦兹变换中想见四维时空座标的旋转、再想见河图洛书的旋转时,由此发现的并不是宇宙的什么秩序,而是影响着旋转的那些个偶然事件,以及诸多的偶然性之于时间的作用。牛顿所说的上帝给出的第一推动,是无法证明的。但无数偶然事件之于时间和生命的影响,却应该是一目了然的。面对偶然性的时间,是充满活力的时间。面对偶然性的生命,则是自由的生命。在河图洛书的旋转中,自由就像偶然性一样,洋溢其中。
但伏羲没有从中读出自由。姬昌更没有想到,自由和时间一样,是如何的不可或缺。他们不知道在那些个数字排列当中,还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意味。作为宇宙方程式的河图洛书,就像浩瀚的时空一样,说要有生命,就会有生命。也就是说,用生命的眼光去阅读,就会从中读出生命的涵义。相反,用建立什么秩序的心态去阅读,就会画出秩序,从而远离生命,远离自由,远离时间。从伏羲到姬昌,从姬昌到今天,中国人的思维,始终停留在伏羲画八卦的那一刻。时间因此而停滞,久久地停滞。读不出时间,就会得到时间停止的报应。读不出自由,只好丧失自由。读不出偶然性,永远做着必然性的奴隶。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改变中国的历史,要改变中国文化的现状,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那就是,让河图洛书旋转起来,像四维时空座标一样地旋转,像洛伦兹变换那样的生生不息。忽略偶然性的中国人,丧失时间、丧失自由,已经太久太久。那样的丧失,导致中国人的全部努力都只是生存的努力,求生的努力。做惯了必然性的奴隶,中国人忘记了存在是什么。宇宙的意义并不是因为生存才成立的,而是因为存在才显示的。假如仅仅是生存,就连人的直立都是多余的。人能够直立,不是因为生存的努力(比如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直立是拜劳动所赐),而是因为人天然具有存在的本能,天然具有时间的维度。假如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河图洛书中央的那个位置,其实就是人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洛伦兹变换中,被称之为观察者的位置;在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座标中,被标识为时间之维度;而在河图洛书里,被标画为如如不动的中央之五。四周的任何一个数字,都必须经过五,才会有意味。换句话说,所有的位置和所有的移动,都离不开五。五是观察者,五是时间轴,五是具有自由意味的存在。因此五是既不能除却,也不能跳过的。而这正好就是伏羲和姬昌所犯下的致命错误:伏羲除却五,姬昌跳过了五。
假如能够读出相对于空间的时间意味,那么二进制的演算方式,也可以在四维时空座标里成立。历史上第一篇关于二进位制的文章,是莱布尼茨于1703年,在《皇家科学纪录》上发表的,题为《二进制算术的解说》,副标题为“它只用0和1,并论述其用途以及伏羲氏所使用的古代中国数字的意义”。莱布尼茨用1表示上帝,用0表示虚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所有的实物,恰如在数学中,可以用1和0表示所有的数。
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四维时空。从四维时空的座标来看二进位制,那么0就不是虚无,而是空间;而1也就不是上帝,而是时间。当空间没有时间的时候,空间是不存在的。空间的存在,是由时间来赋予的。假如可以将没有时间的空间叫做虚无,那么把空间从虚无中救出来的,却不是上帝,而是时间。所谓上帝,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空间。上帝的存在与空间的存在具有相同的性质,必须由时间来证明。因为上帝是没有时间的。上帝必须通过有时间的生命个体,昭示出来。假如时间停止了,那么上帝就像空间一样,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确实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作的一个补充。但问题在于,萨特并不知道,什么叫做虚无。所谓虚无,其实就是没有时间的空间,或者也可以说,没有子民的上帝。所谓存在,本质上是由时间来标画的。假如用电脑的开关作比方,那么1是开,0是关。在关的状态里,电脑等于0,也就是说,是不存在的。电脑必须打开,才进入存在状态。电脑的使用者,1,就好比是四维时空的观察者。正如不能想像没有观察者的时空,同样也不能想像没有使用者的电脑。没有使用者的电脑,等于是不存在的。没有观察者的时空,也同样不成立。由此可见,时间,是存在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是不能假设为0的,虽然在上帝眼里,时间就是0。在上帝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时间。在上帝眼里,时间仿佛是人为的杜撰。但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时间都非常真实,真实到了不能没有时间。因为存在是在时间的向度上敞开的。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生命。生命在于时间,一如上帝在于信仰。二进位制基此可以把整个宇宙方程式,简化为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就好比爱因斯坦发现质量和能量因为速度而产生变换,从而得出了那个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mc²=E,时间和空间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存在在时间维度上“加速”到一定的程度,就进入了永恒,转化为空间意义上的存在。比如许多不杇的艺术作品,就像上帝一样,成了永恒。反过来说,空间意义的存在,一旦进入了时间维度,也会变成时间意义上的存在。比如上帝或者神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便是这样的转换。至于天地之间的所有生物,也都在这样的转换之中。一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感叹:斯园斯花斯柳斯人,最后都是过眼烟云罢了。
有关时间空间的这种互相转换,老子在《道德经》里以宇宙发生论的方式,作了如此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司马光对此解释说:“道生一,自无出有;一生二,分阴为阳;二生三,阴阳交而生和;三生万物,和气合而生万物。”假如用时间空间的二进位制,来解释老子和司马光的论说,那么显而易见的是,一乃时间。时间的产生,使空间获得了意义,时间空间为二。时空合而为三,由此万物生焉。假如硬要以阴阳来解说,那么时间是看不见的,当属阴;而空间是可见的,当属阳。然而,《易经》对此的解说却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故法象莫大乎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这里的太极,与老子所说的道,有着微妙而失之千里的差别。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道生一,一是时间。而这在《易经》里,太极却一下子生出两仪,好比上帝同时生出时间空间,或者上帝同时造出天和地。由于是两仪,而不是一,因此时间的维度其实是被忽略的,从而不存在的。时间要么和空间同时被上帝给扔出来,要么就被存放在上帝的口袋里。在一个用二进位制来解说的宇宙发生论里,一的位置,也就是时间的位置,是不可忽略的,也是不可跳过的。太极生两仪的说法,与姬昌在后天八卦的图式里跳过中央之五的做法,完全雷同。由此可见,《易经》实际上从八卦的划定开始,已经形成了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也是因为如此僵化的思维,才会如此固执地认定:法象莫大乎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地球的眼光归纳宇宙的时空,与井底之蛙描述天空,是一样的。
前一篇:《中国文化冷风景》选章(4)
后一篇:《上海往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