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大自然的神奇就不要说了,这里说说这块地方的各种巧夺天工。说起巧夺天工,你可能会想到造福四川盆地二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可斯旺夕照今天想说的是一口井,一口深度达上千米的古盐井--燊海井。这口井,据考证,是世界上第一口深度过千米的井。

我们生活在南海岸边的人,一向吃盐是海水晒的盐,还是从小学的自然课本里,知道有些地方是吃井盐的,四川自贡就以井盐出名。所以到了自贡,一定要看看神奇的盐井。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复复原,可以看到井盐生产的整个过程。燊海井,就是生产井盐的。没来之前,总以为采井盐就象采煤似地,把盐巴直接从地下挖出来,来到这里一看,原来,从地里提升出来的是卤水,提出的卤水要经过蒸发炼制,去除杂质,最后才能制成食盐。所以说,百闻不如一见。这里其实是井盐生产的作坊,
主要有三个部分:

天车。上图是突出院子的天车;下图是从院子里拍的。

天车,这是挖卤水的主要部分,最壮观的也是这个部分。据说,当年小日本袭击四川,看到天空中的井架,还以为是什么神奇对空作战武器呢。
实际上,这么高的天车,是打井和提升卤水用的。真正的井,只有杯口那么大。而打井的技术,在宋朝的《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令人惊奇的是,打井和制盐用到的工具和材料非常的简单,就是四川随处可见的竹子,衫木、竹篾绳,加一点点铁器。

出卤水,这是见证奇迹的一瞬:通过绞车提升的装满卤水的铜管(早期是楠竹筒)被提上来,抽开活塞卤水喷出。右边的木匣子里的塞子已经把井口塞上了。
看看天车的底部:

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井的开挖,是竹竿子前头绑上一个一边锐利的铁圈,往下凿。为了加大力度,做了个象舂米那样的锥头,工人就像舂米一样踩着舂架,把锥头舂下去。舂碎了的泥浆和石料通过一个楠竹筒子做成的、端部装有一张牛皮的唧筒提上来,等到唧筒提上来的变成黑色的卤水,一口井就打成了。

上图左边的小圆孔就是井口,右边是装卤水的盆。一次能提上来的卤水其实很有限。
打一口深井的时间有时很漫长,燊海井就打了三年。这里不得不佩服川人的韧性,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为了地下根本看不见的卤水,就那么不紧不慢的打着井,看着卷上来的泥浆黄了,继续干,直到有一天,终于黑卤打出来了,而那个时候,井已经有1000.6米深。一个前无古人的记录就这样诞生了,并且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这里始终是世界第一深井。

绞车。有时候井打的很深,就要通过绞车把绳子一圈圈的提升、放下。这个绞车通常是靠牛力驱动。

绞车房

看看,这些工具够简单的吧?就是杠杆、滑轮组。
随着黑色的卤水提上来的,还经常伴有天然气。井盐工人发明了一个盆装在井口,可以把天然气分离出来,正好送到煮盐的大锅上烧锅,这样的综合利用,真是神了。

看看煮盐的过程:


卤水烧开,还要加一些豆浆。这也是循环利用,做豆腐要点卤水,而从卤水分离出井盐却又要点豆浆。

烧卤的工人要经常把锅里的杂质捞出来,在这蒸汽沸腾的地方,真可以说粒粒食盐都是汗水的结晶。

被捞出来的杂质据说近年又找到新的用途:美容。

最后,制成的优质食盐。现在,这些盐可稀罕了,有名的四川榨菜就是只用这种井盐制出来的最好。纯天然。

参观燊海井的时间不长,但受到的冲击还是蛮大的。我们的先人多么有智慧啊,假如不是这些天车、绞车的实物还在,光凭地上的一个小孔,我们怎么会想到盐井是如何开凿的?现代的钻井得用多么复杂的机具呀。
当然,我们还有《天工开物》,那里有图说的卓筒法凿井的记录。另外,自贡也有关于井盐开采的图说:




看过燊海井,对里面所应用的物理原理也是印象深刻,就是滑轮、杠杆,但是,我们的开井技术是在技工中手口相传,这些技术,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就是力学、功能原理,可打出世界第一深井的川人,并没有归纳出力学、功能原理等理论上的东西。也一如四川的另一个工程奇迹--都江堰,我们有工程上的总结,却没有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比如流体力学。也许,这就是中国重士轻工的结果吧?
燊海井的开凿成功,可以日产万余担黑卤,另日产天然气8500余立方米。一时间,自贡一带天车林立,这是当时拍的一张照片:

码头上也积聚着很多船舶,把井盐络绎不绝的运往四方。

如今,自贡政府正在修复自贡的千年盐都。希望下回能看到更精彩的盐都,但不要都是新的建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