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不知何时出了绍兴城,那些现代化的建筑都隐了去,四周只剩下青山和田野。午后的阳光和煦的照着,市声都已远去,只有在翠竹林的一角,隐约露出一些粉黛墙壁,。

同样是暮春时分,我们怀着一些好奇,来到这里。一条石子甬道的深处,只见一扇木门,间断了我们的视线。朴朴实实的木门,繁华现代气象一洗而尽。
这里,就是书法圣地----兰亭。


走近木门,细端详,上面写着对联:文人天趣清犹水,贤者风期静若兰。谁敢在兰亭题字?原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探花、淡墨翰林王文治的手笔。看来乾隆爷下江南,还是带着一大帮翰林来的。

迈进木门,眼前的竹林,空地间是疏疏落落的、刚冒出地面的竹荀。婆娑的竹影下,那些熟悉的句子冒上心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果然不假。

竹林的尽头,鹅池显现。谁都知道王羲之喜欢鹅,曾经有挥书换鹅的逸事。说的是王羲之喜欢一个道士的鹅,要买,道士不卖,非要王羲之拿字来换。那时王羲之的字已经很值钱了,王羲之也爽快地写了,笼鹅而去。今人说起,总觉得王羲之这买卖不上算。斯旺夕照却觉得,王羲之是最懂得他作品价值的。能够用自己才华,换来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买卖岂不是太上算?而且,王羲之正是从鹅的体态和鹅的活动中悟出书法的奥秘:写字时,食指高钩如鹅头,运笔时,撇捺要象鹅掌拨水。由此,王羲之的书法日有所进。

诺,这就是二王所书的“鹅池”。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大家。王羲之自得鹅后,以鹅为师,最爱写鹅字。一天,他正在写字的时候,圣旨到,王右军连忙出去接旨。他儿子看着父亲写下的鹅字,就斗胆写上池字。这两个字是父子联合的作品。从碑上看,王羲之的鹅字确实是很得鹅的神韵了。

这里,就是兰亭碑了。这个碑,曾在文革中被砸断,后来给重新组装起来,但字却是残缺了。也好,现在中华大地,文革的遗迹越来越少。因着兰亭美丽的传说,文革的一部分会流传下去,让人知道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是有过这么一幕。


这就是曲水流觞了,光阴冉冉,只留下些石墩让人遐想。

来个卡通版的曲水流觞吧。斯旺夕照看着这个地方,很难想象当时的盛况:“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想当年王羲之和好友四十多人,如何坐的下?

流觞亭内,有幅古画,看起来还比较靠谱。望之,清流急湍蜿蜒而来,石边松根之下,文人墨士有的仰观宇宙之大,有的俯察品类之盛。地形开阔,可供游目骋怀。又有侍女书童穿插其间,足以极视听之娱。那时盛况,那些放浪形骸之人,才真的令人向往。


流觞亭后,却见一座更大的碑亭屹立,比刚才看过的兰亭更壮观,更精美,并且以背后青山为屏障,轩轩气度,非常夺目。斯旺夕照心中非常的纳罕,兰亭内,岂有别的亭更胜兰亭?

走过去,才知道是御碑亭。碑的正面,是康熙书的《兰亭集序》。这皇帝老儿真没得说的,日理万机,这字放在今天都可以成字帖了。

碑的背面,是乾隆御笔。这字当然不错,不过,比他爷爷的还是差点吧?

看到御碑亭后的青山,想起《兰亭集序》中说的,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难道是会稽山?看到这座山,突然冒出不知哪里看来的、让人批为粗陋的一句诗:户后青山列锦屏。原来真有如锦屏那种山。

这是当代书法家启功为兰亭题的字。看到这里,大家又开始胡说了。这里兰亭,居然看到的都是别人写的字。王羲之的字真的就给唐太宗带到下面去了吗?

兰亭风光还是很宜人的,可能不是周末,园里游人稀少。御碑亭边有些白色石块。

走过来一看,原来是石桌子,供大家练字用。嗯,这倒真的不错,在宁静的园子里练字,连带练气,可真是中国书法之道呢。我们进园之前,看到园外有一所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看来这是给那些学生准备的。这个学院太好了,就算今日大家都不写字,起码还有一些人会把书法艺术传下去。前段时间那些个政协委员提倡恢复繁体字,也不想想,没有这样的书桌,没有像样的书房,让我们这些整天在尘世间碌碌无为的凡人认那些繁体字有什么用呢?

兰亭园内有清流流过,不过并不湍急。我们去的那天,真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兰亭之内,品类之盛,也是少有的啦。

鹅池边的太湖石,石边还有沙盘给大家题字。有一哥们果然上去题了。

绿水青山,令人忘返。


出得园来,看到这个题匾: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而在很多人看来,今不如昔多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源于到会稽山阴的一次文人墨士的春游。引清流急湍作曲水流觞。诗酒风流,后世推为中国文人本色,这本色,可以说是从晋初的竹林七贤开始。由于不与当权者合作,一批有识之士自我放逐于山林,推崇老庄,在思想上、文化艺术上都达到相当的高度。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与西晋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东晋偏安江南,江南一带那时的科技进步,钢铁冶炼技术有很大提高,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南北分治的局面已成,文化艺术也有了发展的温床,竹林七贤的清静无为的遗风得以发扬光大,思想的自由、物质的富足,催生了东晋时的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顾恺之分别是书法、诗歌、文学和绘画的大家。
21世纪的中国,物质极度的丰盛,国力日益增强,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个思想文化艺术的新高潮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