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看片、赏画 |
下面这幅粉衣少女,微笑中带点江南女子的娇腆,衣服是上世纪初的,表情却是现代的呢。我站在画前,欣赏着那少女好像吹弹得破的肌肤,深深感到陈逸飞也可以算中国得雷诺亚了。
不过,陈逸飞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下的。下面这幅《上海滩》如何?是不是反映出陈逸飞那个年代的人潜意识中认为旧上海滩就是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
看了陈逸飞的这几幅画,不得不为他的技法、构思所折服。但我总觉得他画的题材太矫情,太迎合老外口味。
陈衍宁的黑衣少女组画技法是古典的,人物不折不扣是当代的。欧洲古典的人物肖像画不知为什么都是把人画的不露声色,面无表情,今天的中国女孩子可不是这样的。这组画,也是画家探索人物表情与表现手法如何和谐的一种试验吧,我喜欢把她们摆在一起来欣赏。看看,还是拿白扇子那个少女比较顺眼吧?淡定、坦率、不卑不亢。我喜欢。
嘿嘿,下面这幅画又泄漏了陈衍宁们的成长背景了,典型的歌德派式的风格,适合国内的暴发户收藏。上面那个女孩子背光而站,脸上的光亮还那么足够。画得最好的是右下角的那个女孩子的衣服,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人画上去的一样。
其实,作为中国的写实画家,整个展览中我最欣赏的是陈衍宁下面这组渔夫图。我在展厅里反复细看,他们不就是我在博贺渔港、香洲渔港中经常见到的那些渔民们吗?甚至他们朴实的笑容都那么栩栩如生。最搞笑就是中间那幅“笑得好像煮熟的狗头”的、露出牙肉的那个渔民,那是常年在海上吃不到足够青菜的特征。右边第二幅的那个老人脸上的皱纹、老年斑等,都那么自然。看实物就有那么个好处,你可以看到画家的笔锋,陈衍宁的这组画实在是很有功力。
下面这两张画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中的代表,又是另外一种手法,画面、颜色搭配、人物表情都不错,技法都是不错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物身上的银饰画的相当好。但就是给我一个中国人穿了外国衣裳的感觉。假如说陈逸飞没有解决好怎么用油画来表现今日之中国,则张利也还没有解决好怎么表现中国人的问题。技法中西洋的成分太浓。
刘孔喜的知青岁月组画有着中国年画风格,其实更容易为大家接受,更有时代感,不过,这不是我能说的事了。
这幅画倒是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令人想去那过去的岁月,好像我爸爸还有个这么一个行李袋呢。不过,背景几乎是直接照搬国外的某幅画,可能是画家早期的习作吧?光线的处理好像也不太对头。
这幅少女图也不错,但就不会是沂水边的农家少女。
倒是这幅玩扑克的少妇比较符合沂蒙山的特征。
实在是不能避开艾轩的这组画,作为写实,实在是太沉重了。可以看出,画家竭力想通过画面表现出自己的感情,阴冷的背景,脏兮兮的衣服,倔强的眼神,对命运的抗争。把这一切加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太过了。不过,我佩服画家的勇气和不妥协。
下面这幅画怎么样?我觉得挺不错的。《镶金边的云》,油画的技法很好,古典画法,中国味道很浓。还给人很有希望的信心。
下面这组色彩很明快,借鉴了大量西洋元素,反而好接受了。
画展上现代题材也不少,反映都市生活的有:都市中迷失的女孩。
这幅画使你想到什么?女子十二乐坊?
这组对比也很不错。虚与实,灰蓝对灰白。
这幅就有点生硬了,那个手提好像是为了体现现代感而专门加上去的。
下面这幅也很好,可惜题目起坏了,叫孤独。我怎么也看不出孤独,倒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孩子呢,我很喜欢的。
这幅人物本来是很不错的,但眼神太凌厉了。
有些新探索的画也不错,冷军的几幅立体感特别强的写实,我仔仔细细看了,真是纤毫必现啊。假如没有画框,还以为是实物摆在那呢。
和冷军的细腻相比,徐芒耀的《上色》还在写实上加上了抽象的元素,很现代的一幅作品。
这幅静物白菜,估计是个广东人画的,在广东应该很有市场才对。但作为静物,能体现画家功力的元素不多,就是叶子的立体感。形状、颜色的变化都少。不过,好意头哦。
以上就是参展艺术家的群像。有他们,以及其他画家的共同努力,相信中国的油画创造会逐步步入一个黄金时期吧?
两小时看了那么多展品,实在是应接不暇,大饱眼福。能把整个展览搬到广州去展展就好了,我也可以带女儿看看啊。
前一篇:清华第一导--苗老师
后一篇:秋日负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