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完《女儿去住校》一帖,上网看看,关于清华学子的父母睡操场的报道又铺天盖地了。匆匆浏览一下,我对那些沸沸扬扬的议论嗤之以鼻。不知道当初发这个帖的人,还有跟帖的人想干什么?让海淀区多盖些廉价宾馆?还是让清华开放教室做父母休息室?那些父母为什么要在清华停那么多天?
正如有些人说的,假如我的孩子能进清华,我心将充满喜悦,露宿算什么?大热天的更凉快。当然,清华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把教室开放给那些父母。但是,那时会不会又有人说怎么不多准备一些招待所?
不过,这始终是社会进步,大家都知道要住好一点,知道要求学校提供人道关怀。
我不以为那些父母露宿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刚过去的世界杯,在球场外露宿的人多了去了,那还是在发达国家,也没听说球迷要求开放体育馆让他们进去过夜。露宿,是他们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的自主选择。再一说,每年英国的白金汉宫前也有不少人露宿,为的是目睹皇室的仪仗,如庆祝女皇生日或其他皇室盛事等,也没听他们要求女皇开放白金汉宫让他们过夜。
假如你们要体现你们的人文关怀,我倒希望你去看看现在的学生宿舍。现在的学费越来越贵,学生宿舍几十年却没有什么改变。我女儿的那个学校的宿舍,连个书桌都没有。两张碌架床,再加上两个摞在一起的衣柜,就是房间里的全部家具。现在城镇人口的平均居住面积都超过10平方米了(广州市数据),我女儿的那个房间应该不到10平米,却住了4个人。
4个即将踏入豆蔻年华的少女,住在没有书桌可以写字、没有书架可以摆蒋方舟、杨红樱的小说、没有杂物架可以摆她们心爱的玩具、甚至没有个地方可以摆面镜子照照自己日渐长大的面容的房间。她们将在这样的环境住三年,可能六年,然后上大学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书桌。在21世纪个性飞扬的年代,她们没有自己的空间。
假如你们要同情那些满怀喜悦地躺在清华的土地上只过几天的父母,不如分一点同情之心给这些可能不会有机会进清华学习的、众多的孩子。我一直不太明白中性的李宇春为什么有那么多玉米,现在,我明白了,她们一定是在这样的火柴盒中长大的,她们的本该妩媚花季,早就萎缩在那火柴盒里。看看大街上那些只穿牛仔裤,不穿裙子的姑娘吧,中学的校服,本来就不是按裙子来设计的。
那些奢谈素质教育的校长、老师们,我不要求多,只要求你们给孩子们一点有个性的空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