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韩寒》作者不是韩仁均的证据,以复旦大学古籍所苏杰博士的思路证明
(2012-03-26 21:48:02)
标签:
韩仁均中苏儿子韩寒三重门苏杰 |
《儿子韩寒》作者不是韩仁均的证据,以复旦大学古籍所苏杰博士的思路证明
当然,苏博士作文的前半部很好,至少不用偶来普及语言分析对作者身份鉴别的常识了。苏博士搬了一个老外,以为可以唬人。偶也不知道他是否真读过这个老外的论文,还是选择性失明?明明老外在论文强调了要注意“共享”(注:只分析文本)文字比对的数量及比例,可是苏博士仅仅用5个词语就盲目轻率下结论。偶也不知道这个博士的论文是怎么做?如果也是这么草率下结论,那么他论文不用看,一定是个水货。 下面作一个假设: 既然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理论上应该是可以分析推广的,而不是只限于苏杰博士的case.偶这么一说,可以马上有人跳出来说:任何理论都是有适用范围的,不可能无限扩大。也不可能适用所有作品所有作者的语言鉴别研究。哈哈,是害怕偶构陷吗? 接下来,偶还是用苏杰博士方法分析他的文中举例的CASE,即《三重门》、《儿子韩寒》、还有韩仁均的故事会类型作品。偶所用的资料是包括苏博士提供的 1、《三重门》(去掉一些乱码后,有效文字153562)、 2、《儿子韩寒》(有效文字46336), 3、由于网上的韩1的故事会作品都影象版,无法电脑处理数据,而偶找到韩1文字版的作品仅有《捉鸟记》、《黄主任的担心》、《暗号照旧》。(三作品总有效文字是:5862) 这里要强调一下论证前提: 1、《三重门》的作者有争论。 2、韩仁均故事会的作品作者绝对是韩仁均的,我想这个无论倒韩、还是保韩的都应该承认,否则你不要往下面看了,滚吧! 3、根据苏博士的论证过程可知:由于“没想到”、“谁知”这两词三重门与韩1作品均有,认为显示不同的词语偏好,但苏博士没说什么偏好(注:偶认为他不懂怎么分析了);然后认为“光”、“不幸”、“这人”三词,《三重门》比较滥用,而韩仁均的作品中使用的几乎为0。 据此,苏博士的下结论的前提是:韩父不使用的,而《三重门》用的,所以两作品不是同一作者。 4、《儿子韩寒》这个作品,保韩在全部都相信是署名的作者韩仁均,而倒韩的目前也是大部分人认为是韩仁均写的。 因为有一部分不信《儿子韩寒》的署名作者,那么这部分人(尤其是本人)的直觉是不是有问题呢?请看偶的论证证据: 一、《儿子韩寒》的作者到底是谁? 结果如下: 一时间、
2 一愣、 还以为、
2 只见、 生怕、 尴尬地 不再 诸位看清楚啦:这几个词的使用特点相当明显地说明了,三重门的作者与署名韩仁均的故事会作品是同一人,而与《儿子韩寒》的作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别太奇怪啊!这就是苏博士的理论证明的,韩粉们,你们去鸡蛋大学找苏杰博士吧,抽耳光是起码的吧?哈哈。 也不 不知 大家看仔细啊,《三重门》与韩仁均故事会作品的频率几乎相等啊!而与《儿子韩寒》的使用频率上相差很大, 也就是说,据此判断《儿子韩寒》的真正作者是片面的? 但是《儿子韩寒》的作者确实是有疑问。也就是可能存在其它人参与代笔或润色的可能。这个偶会在将来某个时间给出具体严密的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