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discotheque或disco曾被译成的士够格,后来缩称的士高,台湾常译作迪斯可,大陆则译作迪斯科,简称D厅或迪厅。
现在有不少中文论述谈到爵士、摇滚、民谣、崩克,甚至评介街舞、滚乱治、嘻哈、瑞舞或电子舞曲俱乐部,可是大家好像有点不屑谈的士高。这两年美国有关的士高论述多了点,但它的源起和早期历史仍众说纷纭。
有个说法是的士高开始在纳粹占领的巴黎,当时爵士乐被认为是混血的音乐而遭禁演,故此在30年代极受巴黎艺文圈欢迎的非洲裔美国爵士手只好回美,但是他们的唱片仍在,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反叛,巴黎人在半地下的小酒吧播爵士乐唱片,并随乐起舞,因为唱片汇集,遂得disc﹝唱片﹞的-theque﹝收藏馆﹞之名。延伸到二战后,有说第一家的士高是47年巴黎的Go
Go,也有说稍后的The Peppermint Lounge带领了风潮。
的士高是指没有真人在场演奏、只播唱片音乐的舞场,不过,唱片得有人挑选和人工更换,就是说,需要DJ。
60年代初的美国仍很热衷跳舞,连甘乃迪总统夫人积葵莲也公开跳Twist扭腰舞,有说美国第一家的士高是洛杉矶的Whiskey-A-Go-Go,有说是60年纽约的Le
Club,也有说南部非洲裔人的jukebox唱片机小舞场才是第一类型的士高。香港在65年跟进,半岛酒店开了The
Scene,顿成高级时尚泡点。当时给美军渡假的湾仔苏丝黄式酒吧也播唱片或用jukebox跳舞。
不过因为越战、民权运动及由中产白人婴儿潮主导的嬉皮抗衡文化,美国世风骤变,跳舞不那么时尚,连舞步都变成自顾自跳、没有肢体接触的所谓自由风格。第一波的士高热潮就此结束。
但至少还有三个族群从没有停止过跳舞,就是同性恋者、大城内区的非洲裔人、及佛罗里达州的古巴人,各有各的亚文化、特色音乐和舞态,盘踞的飞地可能只是个破货仓,没有乐队,玩的也只是的士高。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文化研究者认为,那时期少数族群的的士高文化有凝聚身份认同和渲泄社会压力的功能。
到抗衡文化退潮、越战快结束、经济却也衰退的70年代初,的士高又再吸引主流人群。美国古巴人跳火了Hustle,取代了自由风格的舞步。75年很关键,Van
McCoy的流行曲Hustle让这种舞步广为流传,一个叫Tom
Moulton的DJ兼唱片监制为的士高提供了革命工具,把7吋的45转单曲唱片延长至12吋来容纳disco-mix,欧洲方面也起哄,Giorgio
Moroder替一个在德国的非洲裔美国小歌手Donner
Summer监制了一首单曲叫Love to Love You
Baby,如长达17分钟的性高潮。75年仲夏我回香港前,去过波士顿一家新的士高,那享乐气氛让我这个还满脑子抗衡文化的潮流学徒感到时空错乱。
《号外》第一篇关于的士高文章刊登在77年3月,作者Philip
Seth在缅怀The
Scene等60年代的士高之余,还问为什么除了短寿的’Lectric
Radio一家外,至今香港还没有跟上新一轮的士高潮流?他说是不是因为本地的同性恋者或黑人不够凝聚?
这次香港反应是慢了点,但Seth不用操心,纽约的Studio
54在77年4月26日开业后将名扬四海,更重要的是电影《周末狂热》也将袭港,我们怎会不跟风?香港的士高第二波随即涌现,78年将是的士高年,不管是指音乐类型、舞步、时装或娱乐场所。
Tai Pan
Club是挺棒的第一家,虽然它的灯光设备后来被纽约回来的士高设计师李锐碧在《号外》说是属于「石器时代」。78年4月30日Vamp的开张酒会,一网打尽全港潮人,《号外》找了利冼柳楣写了篇报导,说到耀眼的主人Peter
Man和Susanna
Chung:「那个女的化装得妖气十足,和Vamp这个名字总算拉上关系,至于男的,他的面孔英俊得来完全没有一丝气质,正好符合我的审美眼光」。到年底,有四百方呎舞池的Disco
Disco将会营业,DJ是Tai Pan Club载誉而来的Andrew Bull,老板Gordon
Huthart对《号外》说:「我们是香港的Studio
54」。有过一阵子,它是。
78到79两年,的士高在香港确很灿烂,比Disco
Disco更大的有Disco Rock, 还有Colosseum、3388、New York New
York、Taipan 2、Carrot、Another World、Palace、Valentino、Good
Earth、Cage、Grammy、Jockey、Thingummy、Cabaret、Large、Talk of the
Town、Den、Eagle’s
Nest、Polaris、Dateline、Zodiac、Mingles、Byblos等,甚至开到龙珠岛、华富邨,然后演变回到走高级路线的俱乐部Manhattan。
与的士高大致同期的亚文化潮流是英国崩克,而崩克族是明言痛恨的士高文化的。可能因为的士高容易商业化,因此也较少有文化研究者去谈论它。
补记:The
Scene在69年放弃的士高,增添乐队演出。那时候的香港,除了夜总会﹝很多有菲律宾乐手组成爵士大乐队﹞及舞厅﹝有舞小姐﹞之外,还有打band舞吧如Blow-up,Purple
Onion,Fire Cracker,Top
Gear、Downtown等,著名打band演出者包括罗文的Roman and the Four
Steps及温拿。The Scene在77年结业,打Band舞吧也将让位给的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