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学的命题
(2015-11-12 13:42:40)
标签:
手艺学 |
分类: 说民艺 |
http://s3/mw690/001kCZbpzy6WWoKEQsWf2&690
构建中国“手艺学”亟具必要性,其学科体系和学术命题也已相对独立而清晰地凸显出来,具有作为独立学科的合理性,有待系统、深入地加以研究推进。我们认为,手艺学科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命题,一个是手艺传承问题,一个是造物哲学问题。前者涉及手艺演进发展的动力机制,后者涉及其所蕴含的深层的心理结构和观念文化。由这两个基本问题延展开的是师承、传播、艺术、技艺、审美、生产、消费、批评、应用等诸多问题,涉及其艺术与文化形态、社会功能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和探讨。
http://s6/mw690/001kCZbpzy6WWoMROol85&690
“传承”是最先用于民俗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手艺学”研究中也具有核心意义。不仅因为手艺的现实困境是传承问题,而且因为“传承”在手艺的知识和实践体系中具有基础意义,其内在的规律有待于科学、深入地加以研究,同时,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力量对于手艺传承的作用也有待具体分析,我们必须运用实证、对比观察、逻辑分析等科学方法,深入把握传承中稳定或变异、裂变或渗透以及重组的因素是什么、深层的作用力是什么,从而为手艺传承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http://s12/mw690/001kCZbpzy6WWoORNbR9b&690
“技艺”是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期以来,学术界侧重从工艺美术史的意义上对手工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其装饰和审美内涵做了深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手艺学”需进一步建构技艺、艺术和伦理的研究维度,加强对手艺“工艺技术”层面的研究。包括全面整理历史上的工艺口诀,梳理不同品类手艺在材料、技术制造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法;进一步综合手艺的材料、技法、工艺手段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手工技术原理和技艺表现的把握;同时,结合历史、人文、社会和生活的背景,分析具体手艺事项中与技术应用和传播相关的生活方式、价值尺度、审美趣味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品类、不同地域手艺的技术原理和经验形态,明确其生成原因和机制,强化手艺的“工艺学”研究。
http://s16/mw690/001kCZbpzy6WWoRRTFJ1f&690
“造物哲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正如人们已经从手艺的研究中解读出生动丰富的艺术、人文以及社会信息,诠释了手艺思想中蕴含的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思考和主张。正如人们从仰韶的彩陶和殷商的饕餮中发现那个时代的“文化”,看到了通过它们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的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如果说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下,手艺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性格、智慧、创造力,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和技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中必然隐含着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如有研究者就中国工艺文化发达所涉及的思维习惯和形成的历史影响分析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感性和理性两极并不发达,因而在体育与科学活动中常显得动力不足;但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中间层次,我们却有着极为肥沃的文化土壤,因而艺术和工艺特别发达。”因为务实、尚用,更注重经验积累,更讲求实践和内省,在关注容易产生效益的工艺技术并造就灿烂工艺文明的同时,也疏离了对理论科学追根究底的探寻,所以“在公元一至十五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发展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但当西方的理论科学到17世纪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学和工业革命成为左右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巨大力量的时候,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陷入存亡绝续的困境,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被动的境遇中开启。除了这些具体阐释思路以外,中国的“手艺哲学”还包手”与“心”、“技”与“道”、“悟”与“味”等“体”、“用”范畴及内涵,是造物智慧的精髓,也是“手艺学”的主体范畴,有待深入系统地加以研究。
总之,中国“手艺学”的建构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成熟的学术条件,就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属性和体系加以系统深入地探讨,具有求真的学术意义,也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传承的实践命题,具有价值关怀的现实意义,需要相关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和完善学科研究,在知识建构和人才培养上也将发挥基础的、持续的、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原文《关于构建中国“手艺学”的问题》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2011年第9期《新华文摘》转载。
前一篇:手艺学发想
后一篇: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