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鲁生
潘鲁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32
  • 关注人气:6,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艺学发想

(2015-11-10 13:44:11)
标签:

手艺学

分类: 说民艺

http://s3/mw690/001kCZbpzy6WTd54Sky22&690

  手艺,以手造物的技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人类文明认知、审美、伦理等诸多内容,一直以来在艺术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以及工艺美术学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手艺的问题也附属于相关学科加以研究。虽然工业文明兴起,伴随对机械生产的反思和批判,“手艺”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手艺”也前所未有的获得了自觉、自明的内涵,但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终未形成。可以看到,在机器生产、机械美学较早兴起的西方社会,无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其后的“手艺复兴运动”,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作室手工艺运动”、七八十年代的“设计师-造物人”运动、九十年代的“后工艺运动”;无论是反省工业化弊端,还是使手艺与设计融合,走向装置艺术、公共艺术、观念艺术;或通过单件制作、限量复制,或通过手艺的设计转化为制造实用产品,开辟工业设计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手艺”的独特内涵、意义和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并走向独立和自律,但是作为独立知识学科体系的建构仍然滞后。进入信息化时代,通过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器物的形态及技术随时可以被传递和复制,手艺造物的独特性唯一性在新的技术和文化语境中再次被凸显出来。因此,以“手艺”为研究对象,运用专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手艺”本体的学术研究,就其相关命题进行概念的界定、体系化地梳理、逻辑化的建构,具有必要性。

http://s12/mw690/001kCZbpzy6WTd6zWT9ab&690
2013年 考察华陶窑柴烧技艺

  尤其对中国这个有着悠久的手艺文化历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又经历着急剧转型的国家,手艺作为传承演进的活态传统、作为本土文化谱系,亟需开展理论研究和系统化的建构。因为仅就现实而言,“手艺”不能只作为“遗产”成为文献记录和博物馆的留存,应该在演进、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仅就记录和留存而言也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具有基于“手艺”本身的历史和文化的深度。同时,产业化的开发是不可回避的命题,是新的经济文化语境中传统的再造,是新形势下文化的传承和再生,有效解决市场和经济驱动可能造成的肢解和破坏,需要加强关于手艺历史、理论、实践的研究,并在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多元视野的参照下,求解“手艺”理论和实践的命题。
  因此,构建中国“手艺学”亟具必要性,其学科体系和学术命题也已相对独立而清晰地凸显出来,具有作为独立学科的合理性,有待系统、深入地加以研究推进。

http://s7/mw690/001kCZbpzy6WTdaPVkO16&690

  作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学科的意义在于知识的专业化,从而创立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当前,建立“手艺”学科,对数千年传承发展的“手艺”进行专门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具有必要性。这首先是两种知识形态相互建构的过程。因为“手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习得性知识,重实践、重形态、重经验,是“嵌入的、非编码”的隐性知识,是“隐含在各知识主体手中和头脑中的,体现为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心智模式、群体成员的默契等”的知识文化形态,一直以来多经验总结和形态批评,少原理性研究,相对缺少“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哲学意义上的辨析和阐释。虽然中国先秦以来的《考工记》、《天工开物》,以及《闲情偶记》、《乡言解颐》、《陶说》、《阳羡名陶录》、《窑器说》、《景德镇陶录》、《南窑笔记》、《古铜瓷器考》、《丝绣笔记》、《顾绣考》、《雪宦绣谱》、《绣谱》等等对手艺做出了专门化的描述和阐发,奠定了手艺的思想基础,但在现代知识体系和学科架构中,手艺由于缺少独立定位,或附属于工艺美术、民艺、民间美术研究范畴,关注艺术性;或附属于民俗学、人类学研究,关注社会性,从而存在总体上重视手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形态,相对缺少从手工造物本体出发的研究,包括从创作个体出发的原理研究等问题。所以,作为独立学科的“手艺学”的建构具有必要性。

http://s10/mw690/001kCZbpzy6WTdcmAqZ49&690

  建构中国“手艺学”,加强中国本土手艺文化体系研究,符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的现实要求,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正如民俗学侧重本土研究,人类学重视他者研究,特定的“手艺”是和特定的文化范围内人们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手艺学”首先是从本土造物文化出发开展的研究。“器以载道”、“器以藏礼”,手艺以物质文化的形式融合了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诸多内容,包含了认知、技能、审美等诸多要素,而且作为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的传统不断演进传承,成为本土性的文化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将之作为独立对象加以系统研究,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就中国文化而言,既有丰厚的传统积淀,也在急剧转型中不同程度地面临断层、失语的危机,加强历史化地整理和关于实践、关于理论的学术研究,亟具紧迫性。具体来说,正是由于被动开启的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将前工业、工业、后工业三个历史阶段压缩到共时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以工业社会为主导、兼有前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经济要素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手艺也有自身的发展环境、特点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手艺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也是要面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及其变迁的真实问题,在学科背景和特有的知识结构中加以回答,在面对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中,有所担当。

http://s13/mw690/001kCZbpzy6WTdekGYsac&690

原文《关于构建中国“手艺学”的问题》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2011年第9期《新华文摘》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