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新年后第一次下乡调研,再次造访了山西灵石县静升古镇。1999年我曾到这里的王家大院考察民间工艺美术,2002年也曾陪同冯骥才先生到相邻的榆次后沟村调研,当地朴素的民风和古朴的民居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是应邀参加当地政府关于静升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调研与研讨。
静升古镇位于灵石县东北十二公里,地处黄土高坡,当地人取土为坯,以砖为材,建造民居,王家大院、千年古刹资寿寺,还有独有的文笔塔都是古镇的一部分。清朝初年,静升王氏经商发迹,由商而官,大兴土木,修建民居,构筑城堡,当地其他家族也纷纷效仿,从而形成了静升镇依山就势、层楼叠院的庞大建筑群。城堡的院落群多为方正端庄的四合院式,每个四合院都是前堂后寝多进庭院的建筑模式,以南北中轴为线左右对称。宅院附有厨院、塾院、书院、花院等侧院,体现了传统的礼制观念。
在全国的古村聚落中,静升古镇是为数不多的保存尚且完好、并且具有原生态特征的北方民居代表,如果保护得当,能够成为我们近些年来身体力行地倡导古村落保护的一个样本。针对静升古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我想有三条基本原则应该遵循,即文化生态保护的原则、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及科学合理发展的原则。首先,作为古村落应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角度展开,一个古村落是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的建筑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的精神内容,隐含着民族的文化基因,没有精神内核的存在,一座古村落将失去其灵魂。因此,保护静升古镇不仅要保护村落建筑遗存,同时也要对存在于村落中的民俗、礼仪、技艺、戏曲等活态的文化形式,以原生态的视野予以关注。
其次,应通过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业态形式,实现村落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静升古镇的保护应借助王家大院、资寿寺等业已形成的文化品牌优势,深入挖掘山西梆子、晋剧、民间手艺等活态民俗文化,从古村落活态保护的角度激活文化遗产,并让其获得重生,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弥补文化旅游的缺失,打造特色文化空间。
鉴于快速扩张的城市化进程对古村落存在空间的挤压,科学合理发展也是古村落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方法。科学利用静升古镇的文化资源,应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高度进行建设与提升,从文化消费旅游业态等方面统筹配置。比如,古镇耕读文化为基础的传统教育观念强调仁爱、群体、天下为公、尊师重教,这些传统美德应该得到拓展、建设和弘扬。民居建筑应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修缮;将街巷体系、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等其他文化景观按照传统样貌进行设计延伸;同时,也应该解决古村落保护与村民现在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将村民主动保护村落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文化。
静升调研行程往返一千余公里,又遇上了大雾天气,旅途的颠簸让身心多了几分疲惫,但调研过程中的收获又让人觉得充实。时过境迁,重游故地,见到了几位老友,再次近距离观察传统民居样态,体味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加确证了我对古村落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村落文化、民居建筑是我国最典型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民族情感记忆的重要纽带,也是当前重要的文化战略资源。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当地政府与民间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静升古镇真正的价值意义,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我想,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慎重对待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保存文化的种子,将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幸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