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聂 灿
5月13日上午,《手艺中国》书系工程启动仪式暨《手艺调研》、《手艺创意》首发仪式在深圳会展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作为首部“中国手艺大全”,《手艺中国》采用莨绸封面,土纸内衬,新书一面世便受到读者热捧。昨天,该丛书总策划潘鲁生接受了本报专访。
潘鲁生现为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近30年来,他带领团队深入民间采风调研,致力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抢救、保护与研究,先后调查传统手工艺村落285个、民间手工艺人千余人,记录传统手工技艺121项。1989年,潘鲁生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1996年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尝试建立民间文化再生系统研究。潘鲁生出版学术著作52部,其中《中国民间美术大全》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用手的智慧创造财富”
据介绍,《手艺中国》书系工程是海天出版社与潘鲁生研究团队共同打造的精品图书工程。作为“手艺中国书系”工程重要策划人和总主编,潘鲁生从事中国传统手艺的挖掘、抢救、保护与研究近30年。《手艺调研》和《手艺创意》在制作上首次采用“非遗”材料“香云纱”制成封面。丛书包含“手艺人”、“手艺管理”、“中小学手艺教材”、“手艺创意经济”等十个系列,融学术论丛、普及读物、教材教辅、画册图集和技法读物为一体。
潘鲁生认为,之前的同类书籍偏重审美功能,而忽略了实用性,《手艺中国》将力争打造成审美与实用兼备的丛书,以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和简约的方式呈现手艺的信息,让读者动手参与,感知手艺的力量。
“‘手艺’即一种用手的智慧创造财富的媒介。中国不仅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更有着绵延不断的‘手艺文化’。‘手艺’不仅需要抢救、传承,更需要欣赏、传播和市场。老祖宗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可以倒过来说‘手巧心灵’。希望通过《手艺中国》丛书的编撰,唤醒中国人的‘手艺智慧’。”潘鲁生说。
“要做‘立体艺术家’”
除了艺术理论、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潘鲁生仍坚持长期的艺术创作。他认为,每个艺术工作者都要靠作品说话。“无论是音乐家、画家、书法家,每个人的创作是自我的表达。没有自我表达就没有艺术。我不想做纯粹的画家,‘立体艺术家’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们缺乏语言,”潘鲁生认为,“当代艺术从业者大多在模仿的路途上徘徊,这尤其悲哀。艺术家靠的是知识积累、生活阅历,这直接影响他的创作心境、才情和审美判断。”
在潘鲁生看来,“立体艺术家”是艺术创造力的体现。“首先,人要有好的知识积累,这样就有了‘底气’;其次,一定要了解、关注当代艺术的进程;再次,有独特而坚定的理念,鲜明的艺术表现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而技法往往是最次要的。”潘鲁生说。
“艺术教育要提高”
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艺术教育驶入一个“快车道”。今年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最新的“艺术门类”。潘鲁生表示,“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确立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不免也有些担心,因为“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门类毕竟刚刚启程。
“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可耕地’等待我们去‘开垦’。”潘鲁生强调,艺术教育不仅要普及,更要提高。“大师不一定都通过高校培养,但大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艺术教育。”
潘鲁生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具有创造性。“科学家注重发明与创造;艺术家意在创新。纵观全球,艺术学类必将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学科。重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寻找学科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是目前的关键。”潘鲁生说。


▲潘鲁生作品《天地》(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参赛作品)
潘鲁生作品《中国门神》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潘鲁生
加载中,请稍候......